慈禧與北京白云觀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北京白云觀山門
至今仍懸掛在北京白云觀玉皇殿內的“百壽幡”
晚清民國乃至新中國成立后的眾多回憶錄、文史資料中,很多地方都提到慈禧太后與北京白云觀關系密切,遇事皆向觀中道士問卜。白云觀玉皇殿內懸掛至今的“百壽幡”,據傳說是慈禧太后六十壽辰的祝壽之物,后敕賜白云觀而懸掛于此。
晚清“后黨”與“帝黨”的宗教信仰之爭
晚清時期,“后黨”(緊跟隨慈禧太后的黨派)與“帝黨”(力保光緒皇帝地位的黨派)爭斗十分激烈。清代滿族官員大都信奉藏傳佛教,漢族官員則主要信奉漢傳佛教,特別是“帝黨”中人,不乏佛教徒。18世紀中葉以來,太平天國運動反對“偶像崇拜”,對江南等地的漢傳佛教打擊極大。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后,晚清佛教寺院復興,多由湘軍、淮軍官員出資,故晚清漢傳佛教與漢族湘淮官員關系很密切。北京許多重要寺院,在晚清時也是當時的洋務派經常活動、聚會的場所,甚至是立憲派官紳的據點。盛傳不愿為慈禧母親停靈的賢良寺,距皇宮很近,外省官吏進京述職多居于此,洋務派人物李鴻章、左宗棠都在此居住過,李鴻章最后還病逝于該寺。維新派人物康有為、沈子培、王病山等進京時也都居住于此。再如法源寺,其與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袁世凱、大刀王五(王正誼)的故事,至今為人津津樂道。這方面最為有名的小說,當屬我國當代著名作家、評論家李敖的《北京法源寺》,其雖是演繹小說,但也有部分史實根據為基礎。民國初年圓寂于法源寺的著名詩僧、晚清佛教領袖“八指頭陀”(寄禪法師),其生前文集也是由晚清君主立憲的堅定支持者楊度編輯刻印的。
而“后黨”人物與道教的關系則相對密切。慈禧太后寵信北京白云觀全真道士,這是晚清政局中一個公開的秘密。太監內部傳說,慈禧的母親去世后,需要找一個寺廟停靈,當時尚未獨攬大權的慈禧太后,派大太監劉誠印到北京賢良寺等佛寺尋訪,這些寺院的住持僧大都不甚熱情。慈禧甚為惱火,后轉往北京白云觀,受到白云觀道士的熱情接待。此后,慈禧與白云觀來往日益密切,大太監劉誠印亦在白云觀皈依了道教。“更邪乎的是,劉承(誠)印拜白云觀方丈劉宗玄為師,也在白云觀‘掛單’,同時被稱作名譽‘方丈’,成為了全真道第23代傳人。”(賈英華:《末代太監孫耀庭傳》)自此,太監到白云觀受戒蔚然成風。
以上傳說,道教界也頗為認同,據《太上律脈源流》記載:道教全真龍門派高道張宗璿“庚午(1870年)再請傳戒,時值皇親照公府太夫人靈寄觀中,師為虔誦《血盆經》。一藏百天之久,靡有怠容。蒙慈禧皇(太)后,恩賜紫袍玉冠,揖金助壇開大戒場,伯子公侯,接踵而來,請謁聲名,播于遠方”。北京白云觀現存碑刻遺物,與大太監劉誠印有關者極多,白云觀的后花園“云集園”,游廊曲折幽深,樹木蔥郁繁茂,頗有江南園林的景致,也是當年劉誠印捐白銀2萬兩修建的。
慈禧與白云觀的密切關系
慈禧太后
梁啟超等人反感道教,可能與其政敵慈禧太后等人鐘情于道教白云觀有關。晚清民國乃至新中國成立后的眾多回憶錄、文史資料中,很多地方都提到慈禧太后與北京白云觀道士關系密切,遇事皆向道士問卜。北洋政府時期的交通總長、著名佛教居士葉恭綽即持此說:“清與帝俄所訂《喀西尼密約》,世皆傳為李鴻章所為,其實李只系演出者,其編劇導演固由帝俄,而被動主體則為慈禧太后。從中促進和穿插者為李蓮英與璞科第,則世人知者不多也,李與璞科第之聯絡,實由西郊白云觀高道士為媒介……每有雙方傳達之事,則由高、璞、李會晤,一轉即直達西太后。至將達表面,始由軍機處及總理衙門搬演耳。”引文中的白云觀高道士,應指高仁峒。雖然許多傳言并不能作為信史,但也并非空穴來風,如1896年《中俄密約》簽訂后幾年,白云觀內道士高仁峒所立石碑,上面記載著俄國人所作功德捐獻,如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粥廠碑記》:“華俄銀行總領事墣(璞)科第君等籌集鉅(巨)款,購置米粟于白云觀”;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云素方丈功德記》:“募勸華俄總領事李大善士,橋梓設廠施粥,全活無算”。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白云觀明版《道藏》得以保全,成了全國僅有的珍本,有人認為便是俄國人給了白云觀“面子”。甚至近年來日本學者林田雄二郎等人,在日本公布的外交舊檔案中發現,當時日本政府因見俄國政府通過白云觀與慈禧拉上關系,也計劃走通過白云觀道士的門路去結交宮廷,但因俄國人的阻撓,這個計劃實施得并不理想。
晚清民國時期,太監與道教界交往密切,甚至一些大太監還成為道教著名宮觀的住持,除了劉誠印外,如晚清民國年間著名的太監四子(許子才、張子漁、田子久、魏子丹)之一的田子久,就曾擔任過北京地安門外火神廟的住持,并曾擔任過北京道教協會會長,另一位著名太監信修明做過副會長。地安門外火神廟是正一派道教的著名道觀,“北京地安門外橋北火德真君廟(簡稱火神廟)。歷史上,江西龍虎山歷代嗣漢天師來京都駐蹕于此。明代,曾被皇家敕封為‘顯靈宮’,與正陽門外關帝廟朝天宮、朝陽門外東岳廟靈濟宮,合稱‘三宮’,由皇家道錄司直接派大德高道擔任住持。在現代史上,天師進京駐蹕北京火神廟有兩次。一次是清光緒二十幾年(約為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朝廷為‘息災弭亂,永延清祚’,曾請第62代天師張元旭進京在火神廟親自主持由‘三宮’聯合祈建的中元法會。另一次則是民國五年(1916年),張天師進京住火神廟,在‘新華宮’建醮設壇。”(常人春:《清代火神廟的中元法會》)田子久能夠成為火神廟的住持,反映出晚清太監不僅跟白云觀全真派道士關系密切,也與正一派有密切關聯。
老太監們事后回憶起這些事情,對慈禧與白云觀的密切關系更是直言不諱:“廣仁子為慈禧太后受天仙戒之道號。昔年太后之生母薨逝在白云觀,停靈一百天。白云觀方丈張宗璿為一時高道,為著皇姥姥念了百天《血盆經》。慈禧太后派總管李蓮英代太后傳了三壇大戒,太后為功德主,占了戒壇天字號弟子,名曰廣仁子,在宮內素食百天。她受了天仙戒之方便戒,實際上不得到白云觀律堂受戒,名曰方便戒。慈禧為老子信徒,世人知者甚少。宮內一時風尚,差不多有地位之太監,當老道受戒者太多,如素云道人劉誠印等多人。”(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
慈禧太后及太監與白云觀道士的密切關系,反映了當時的政教關系、佛道關系等,這些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