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為事 以慈度人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中國道協副會長 黃信陽
他在道界與俗界穿梭,既忙于道教的弘揚,又忙于道眾的俗務,還熱衷于廣施慈悲。他以身形的忙碌和“無不為”的奉獻,達到內心的虛靜和“無為”的化境。
黃信陽是第九、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北京市道教協會會長,河北省道教協會會長。每一項職務,都凝聚著他耗費的心血,每一道光環,都閃耀著他修煉的光華。2003年春節期間,一位全國政協領導見到他時,稱贊說:“一個人身兼數職,而且干得這么好,絕非易事。”
“絕非易事”四字,既是對他的智慧和成就的褒獎,更是對他在時間和空間的辛勤付出的概括。
1962年,黃信陽出生于浙江省蒼南縣。黃家世代信奉道教。他的基因里,遺傳有道教的慧根,他的血管里,流淌著道教的血液。從牙牙學語開始,他就在奶奶的教導下,用稚嫩的聲音誦讀道經。12歲時,他便在本村東華道觀出家,拜黃誠寶道長為師,取道號信陽,成為全真道龍門派第二十五代玄裔弟子。全真道的創始人為王重陽,徒弟有丘處機等人。他們都是金庸武俠小說中道行高深、神通廣大的人物。全真道當年在成吉思汗的支持下而盛極一時,“東盡海,南薄漢淮,西北厲廣漠。雖十廬之聚,必有香火一席為奉”。如今,全真派是與正一派雙雄并立的大教派,有著森嚴的教制教規。黃信陽取此道號,就是因為他信仰全真教,敬佩王重陽,也是為了激勵自己悉心學習,將全真教發揚光大。
鄉村道觀雖然規模較小,生活清苦,但蒼南縣歷史悠久,有原生態的道教文化。黃信陽癡迷于青燈黃卷,沉醉于暮鼓晨鐘,終日誦讀研習不止,齋醮科儀不倦,道行大為精進,深得師傅真心喜愛。1981年,黃信陽隨師傅云游四海,遍訪各地道觀,這使他眼界大開,見識廣增。途經北京,他們去了白云觀。白云觀是道教全真第一叢林,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道教全真派十方大叢林制宮觀之一。中國道教協會,中國道教學院以及中國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先后設在這里。也許冥冥之中早有定數,當這朵蒼南的小流云一到白云觀,就與這朵碩大的“白云”融為一體。這朵“白云”因有了“陽”光的照射而更加美麗,他這束“陽”光也因有了“白云”的襯托而更加炫目。黃信陽先天的慧根和后天的學養交匯而成的特質,使慧眼識珠的中國道協的領導和白云觀的老主持一見傾心。想把他留下來當接班人培養,可是,同行的師傅舍不得。世事就是這般奇怪,一旦結緣,就難以分解。兩年后,黃信陽赴京進入中國道教知識專修班學習,結業時被白云觀留為常住。1986年,24歲的黃信陽被道眾推舉為監院(亦稱主持,道觀的當家人),肩負起領導“天下第一道觀”的重任。
道教有言:道士者,以道為事。所謂“事”,對一般道徒來說,無非就是誦經習典,靜心修煉。而作為一觀之主,就遠非那么簡單。他既要像世俗的師范那樣“行為世范,學為人師”,以道行服眾,還要帶領團隊為弘揚道教文化共同進步,以為全國的表率,以業績服眾,也要善于內部管理,協調外部關系,以“政績”服眾。集三任于一身,要做到“清虛自守,卑弱自持”,何其難哉!
黃信陽在蒼南時練就了深厚的道學功底,在隨師傅云游時廣采博納,在進修時又得名師指點,道友切磋,他將所學所見所聞所悟融會貫通,提煉升華,凝集成一本又一本的道學著作:《道教教理教義》、《全真必讀》、《道教楹聯選編》、《人生格言》、《修道養生真訣》、《道教常識問答》、《老君說百病百藥》注解等,影音錄像有《玉皇朝科》、《鐵貫施食》、《羅天大醮》等,他還創作了數千幅道教書畫作品。他的這些心血之作,豐富了道教文化的寶庫,也夯實了他作為一觀之長的“學術”地位,成為無可爭辯的道教青年領袖。
道教音樂是一種具有我國各地音樂特點的宗教音樂,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歷代道教音樂靠口傳心授,傳承方式隱秘保守,尤其是全真道要求更嚴。由于歷史的原因,道教音樂面臨失傳的危險。為了整理、恢復白云觀往昔的音樂,搶救這一珍貴的民族文化瑰寶,豐富我國的音樂文化,黃信陽與道友一起,作了十多年的努力,并邀請中國音樂學院的專家和全國各地擅長道教音樂的道友一齊來幫助挖掘、整理、創新,終于恢復了白云觀的全真齋醮音樂。1988年,中國音樂學院、北京音樂家協會和白云觀共同組成了“北京白云觀音樂團”,黃信陽出任團長,舉行公開演出,在音樂界和道教界及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近年來,“北京白云觀音樂團”在北京、石家莊、臺灣、香港、新加坡,加拿大等地多次舉辦各種主題的音樂演出,對促進文化交流和道教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道教音樂
以道為事的主要任務,當然是弘揚道教文化。《淮南子》曰:“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析八極。”無論蒼天所覆蓋的還是大地所托載的,無一不與道家思想渾然交融。道教是一座寶庫,其神奇的想象,辯證的宇宙觀,天人合一的思想,養生的秘訣,修行的理念,同現在科學研究遙相呼應,與當今的環境保護主張驚人一致。總之,它包容了中華千年文化的精華,融匯了東西方最優秀的思想,是世界文明寶庫中的一顆光芒四射的明珠。黃信陽除了自己著書立說外,還多次組織大型的“玄門講經”活動,將自己和道友們對宇宙、社會、人生的洞察,對人類活動的反省,對道德的理解,對濟世度人的體驗等等,用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達給聽眾,激發了廣大聽眾對道教文化的興趣。
同任何文化一樣,道教文化也必須順應歷史潮流,不斷吸納時代的文明成果,才能使之永葆與時俱進的生命活力。互聯網技術的興起和發展,使文化交流、信息傳播更為迅捷便利。黃信陽敏銳地感到這是對傳統文化交流方式的重大變革。他迅速組織道徒們學習計算機技術,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來弘揚道教文化。他自己更是身體力行,率先垂范。他堅持每天早晨5點起床,更新自己的博客和微博。他說;“新媒體是弘“道”的高效平臺。”如今,他的博客訪問量多達數十萬人次,微博粉絲也達數萬人之多。
道徒作為出家人,雖然六根清凈,無貪無欲,但畢竟是肉身凡胎,有衣食住行之需,喜怒哀樂之情,也正因為他們是出世之人,社會上的管理方式對他們并不完全適應。因此,歷來有“寧管一千兵,不管一個僧”的說法。如何關心他們的生活、學習、修煉,又能使他們自覺遵守教制教規?黃信陽對白云觀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采取民主管理的方式,使觀中風貌煥然一新,管理井井有條,上下團結一心。
但凡道觀、寺院,或踞山,或臨水,環境幽靜,遠離紅塵。而白云觀處于首都北京的鬧市中心。觀外車水馬龍,攤販林立。不僅影響香客游人,也影響觀中道眾。黃信陽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與北京市的各個管理部門溝通,求得他們的支持,整頓周邊的社會環境,以保證這一道教圣地的正常秩序,消除安全隱患。
在黃信陽的主持下,經過道眾的齊心努力,白云觀的社會影響力與日俱增,得到道教界的一致好評。1998年,黃信陽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時年36歲。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是道教的根本教義。在道教看來,道與德是相聯系的。德字,由雙人、十、四、一、心組成,即十六人(代指眾人)一心并相互關愛為德。天人合一,人與人更要合一。無德者無以悟道,難以成仙。道教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葛洪就認為:“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提出“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所謂“儒術”,就是儒家倡導的德行。所以道教崇尚“齊同慈愛,異骨成親”的思想理念。黃信陽秉承道教“行善積德,濟度眾生”的優良傳統,在扶貧賑災、幫殘助學、保護生態環境、修建飲水工程、舉辦公益祈福道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贏得了社會的交口贊譽。
勤勉修功德,何愁無福報。黃信陽不求名利,但還是得到了他應得的榮譽。黃信陽堅信,只要心中升起信仰的太陽,就會發出人性的光輝!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