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符教授與《道藏源流考》之新修訂版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先師陳國符教授和先師王明研究員都是中國道教學研究領域的拓荒者,特別是陳國符教授的《道藏源流考》,是學術界第一部研究《道藏》的名著。他被日本學者稱為全世界研究《道藏》的“第一人者”,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學術聲譽。
一代大家陳國符
1979年9月3日至9日,第三次國際道教學研究會議在瑞士蘇黎世召開,首次邀請中國大陸學者參加會議。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王明研究員和天津大學的陳國符教授代表中國大陸出席了會議。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直至“文革”,在中國大陸一直鍥而不舍地專門研究道教文化的學者也只有他們兩位了。
從化學到道學:投身道家成就不解情緣
陳國符教授1914年11月30日(農歷十月十四日)生于江蘇省常熟市的書香門第,其父陳熙成是畢業于京師大學堂的學者,其母吳靜貞乃江陰名媛,其姐陳樹儀、陳樹仁、陳樹德亦為留學歐美的博士。陳國符少年時代秉承家教,初就讀于頗負盛名的南菁中學,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功底。此后又曾就讀于上海中山醫學院,繼之考入浙江大學,1937年獲工學學士學位。隨即飄洋渡海,至德國達姆施塔特(Darmstadt)工業大學化學系留學,在著名纖維素化學權威耶姆(G.Jayme)教授的指導下主修纖維素化學。陳國符首先將作為造紙術基礎理論的纖維素化學引入中國,填補了國內這門學科的空白。1942年,年僅28歲的陳國符受聘為西南聯大化工系副教授,開設工業化學、造紙與人造絲、化學德文等課程,結識了先師楊石先教授。楊石先教授生于1897年,比陳國符老師年長17歲。楊石先教授早年先后留學美國康奈爾大學和耶魯大學,回國后執教于南開大學化學系,是我國教育界德高望重的一代名師。在西南聯大期間,楊石先教授任理學院化學系主任兼師范學院理化系主任。后來楊石先教授又被推舉為西南聯大教務長,和陳國符教授交往日深。
1946年西南聯大解散后遷回北平和天津。陳國符教授先是在南京任資源委員會紙業組技正,曾隨錢昌照等人赴臺灣接收日本留下的造紙廠。1947年又應北京大學工學院院長馬大猷教授邀請,受聘為北京大學工學院化工系首任系主任。陳國符于是辭去南京的職務,回常熟家中與本邑女子孫曼華完婚后,并于1948年攜妻北上,到北京大學工學院任教。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陳國符教授調任天津大學化工系,創建造紙專業,在國內首開纖維素化學課程,并在天津大學建立起一個纖維素化學教學與科研中心。當時楊石先教授任南開大學校長,全國化學會理事長等要職。南開大學和天津大學校園相鄰相通,楊石先教授也多次幫助陳國符教授。例如陳國符教授的一些論著多由先師楊石先推薦出版,“文革”期間陳國符教授一度被迫調入天津輕工業學院,也是楊石先教授出面幫他重回天津大學的。
陳國符教授對《道藏》的研究開始甚早,還在浙江大學化工系讀書期間,他在《科學月刊》(Science Monthly)上讀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有機化學教授戴維斯(Tenny L. Davis)介紹中國煉丹術的論文,出于一種民族自豪感將其譯成中文,刊登在1936年《化學》雜志上,從此和《道藏》的研究結下不解之緣。
研究《道藏》立開創之功 苦修道學成一代大家
1942年到西南聯大任教之后,陳國符遂開始通讀全部《正統道藏》和《萬歷續道藏》,收集資料,投入道教文化的研究。當時他半周時間在西南聯大工學院授課,半周時間去昆明龍泉鎮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閱讀《道藏》。《道藏》卷帙浩繁,他每日晨6時至晚11時,除午睡及就餐外,傾力研讀,歷時年余,終于通讀全藏,積稿盈尺,初步厘清了《道藏》三洞四輔之脈絡。當時西南聯大中文系羅常培教授見陳國符日夜研讀《道藏》,初以為其意在從中搜尋外丹黃白術資料,及經詢談,方知他致力于《道藏源流考》的撰述,遂大加贊賞,提出修改意見,盡力促成此書的出版,并為之作序。陳國符在南菁中學讀書期間就曾廣泛閱讀有清一代國學大師的著作,尤其推崇王國維的學問。據其《簡明自傳》云:“先父喜購書,家中藏書不少。我自幼喜歡博覽諸書,經、史、子、集無所不讀,至1942年我的知識范圍已包括文史、戲曲、金石、營造學等。1942年春,在昆明龍泉鎮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始得見如此卷帙浩繁之《道藏》”,“《道藏》實為未開墾之廣大的學術新園地,即決心研究《道藏》”。1943年《道藏源流考》形成初稿,陳國符又花數年時間反復修改,續加補苴。1946年陳國符在任職南京期間,每日下午前往金陵大學圖書館翻閱全國地方志,又到國學圖書館、澤存書庫翻閱宋、元、明、清文集,道教名山志,且親赴龍虎山、茅山、當涂、武進、吳縣調查收集資料,補入《道藏源流考》。《道藏源流考》經羅常培推薦自1949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后,海內外學人為之轟動,《道藏》之研究遂得一入門鑰匙。在天津大學任教期間,陳國符教授繼續對外丹黃白術、道教音樂、宮觀、道派、醫藥、人物傳記深入研究,1963年又出增訂版《道藏源流考》,在海內外贏得很高的學術聲譽。南開大學圖書館館長馮文潛教授,亦給陳國符閱覽《道藏》提供便利,南開大學副校長、歷史系主任鄭天挺教授亦在學問上和陳國符教授多有切磋。
道藏源流考
《道藏源流考》是世界上第一部對《道藏》經書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術專著,陳國符教授對《道藏》研究的開創之功是無人能替代的。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博士稱陳國符教授是“道教煉丹術與早期化學的闡明者”,“是道教文獻與煉丹史的權威”。在1972年日本召開的第二屆國際道教學研究會議上,大會主持人指著主席臺感慨地說:“這里有一個重要的空位子是留給中國大陸學者陳國符教授的,可惜他未能如邀預會”。“文革”結束后,陳國符教授不僅于1979年參加了瑞士召開的第三屆國際道教學研究會議,還出訪了歐洲。1983年又赴澳大利亞講學,1985年他去香港參加道教法事音樂研討會,一位美國教授對他說:“你是中國的國寶。”許多與會者說:“沒有《道藏源流考》,我們就無法進入道教王國。”
后來陳國符教授又對中國古老神秘的煉丹術進行了深入研究,他研究了《外丹黃白經訣》,進行了詞意考,并用音韻學考據出經訣的寫作年代,發現了一些《本草綱目》中未見記載的中草藥和許多無機藥物。這些研究成果都被收入他的另一部名著《道藏源流續考》中。直到他2000年8月20日逝世,國際道教文化學術領域的學者們一直把他仰為泰山北斗,密切關注著他這一學科帶頭人的研究動向。
師從陳師感受益匪淺 重修經典承恩師遺志
我于1964年考入天津南開大學化學系,有幸跟隨恩師楊石先教授學習。畢業后,我被分配到地方的醫藥衛生部門和化工技術部門工作。1979年,我在廣州中山大學師從著名物理學家、中山大學副校長黃友謀教授讀研究生,并結識了其密友內丹學家無憂子師,得《周易參同契》丹道法訣之傳。從此,我對《周易參同契》這本書產生了研究興趣。1982春,楊石先教授在家中向我介紹了陳國符教授的學術研究情況,稱贊他是學術界文理兼通的奇才,說由陳國符教授指導我研究《道藏》,將來必有成就,還吩咐他的長子楊啟勛兄帶我到天津大學六村一號樓三門201室拜見陳國符教授。陳國符教授家中客廳的茶幾和沙發上擺滿書,他還帶有纖維素化學專業的研究生,正在編寫講義。陳國符教授要求我每天晚飯后到他家聽他講一個小時的課。我于1982年3月在南開大學芝琴樓招待所住了16天,月底才順便回故鄉吳橋探親,連告別共有14日受教于陳國符教授。
楊石先教授
陳國符教授講述了他個人研究《道藏》的歷史和治學方法,要我先從閱讀王國維的著作中去尋找治學之路,以考據學為根基研讀《道藏》原典。他說,要做他的學生就必須狠下心來通讀5485卷全部《道藏》。陳國符教授自幼文理兼修,學無不窺,對全部《道藏》已翻閱多遍,熟爛于胸,在治學方法上私淑王國維先生。我年輕時本自視甚高,這次見到學貫中西兼通數門外語的陳國符教授,自愧不如,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陳國符老師說:“人一生要成就一門學問,光聰明是不夠的,還要刻苦,鍥而不舍,敢行人所不堪行者,就是要付出常人難以承受的心血和勞動”,這句話我一直銘記在心。陳國符教授把我每天的時間安排得很緊,每次講課后都把當天應看的書和資料叫我帶回去。那時他正修訂自己的《道藏源流考》,書上有許多改筆,還有沒出版的《道藏源流續考》書稿和論文,都囑我復印后細細閱讀。那是一段十分緊張疲于奔命的日子,我每夜讀到凌晨,白天又到圖書館讀書并將重要資料復印下來,中午稍睡片刻以便晚上精力充沛地聽課。陳國符教授后來編成《道藏源流續考》,由臺灣明文書局1983年出版,他對原《道藏源流考》1963年增訂版重新修改的稿本,也囑我幫他查資料整理。
當年我畢業分配到山東大學任教,遂按陳國符教授的指導終于寫成《中國科學史上的》一文,發表在山東大學《文史哲》1983年第6期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王明研究員讀到此文后,給《文史哲》編輯部來信詢問我的情況,當得知這篇論文出自一個理工科學者之手很驚異,特別是知道陳國符教授曾指導我研究《道藏》,就更為贊賞,遂來信邀我報考他的1984級博士研究生。錢學森教授也建議我改行研究道教,以便破解內丹學之秘,為人體科學作出貢獻。在征得楊石先老師同意后,我考取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984級博士研究生,茲后追隨導師王明老師八年,成長為道家與道教研究領域的學者。這期間,我和陳國符教授續有交往,特別是1993年我收到陳國符教授寄來的一張賀年卡,邀我到他家談論學術問題。現在回想起來,是陳國符教授14天的師生之誼徹底改變了我人生的命運和學術之路,他確實是我一生不可替代的恩師。
陳國符教授仙逝后,陳師之哲嗣陳啟新先生將整理出版陳國符教授遺著和重新修訂《道藏源流考》的任務委托給我,并送來4麻袋陳國符老師生前留下的資料。我隨即邀中華書局的責任編輯馮寶志先生共同操作此事。幾度寒暑,已經完成了《道藏源流考》上冊的整理,原計劃于2006年底完工出版《道藏源流考》新修訂版。然而沒想到,我在2006年春患了“基底細胞癌”,2009年又患上“特發性震顫”,難以繼續工作。我建議臺灣學者李顯光先生認真學習陳國符教授的《道藏源流考》,由此入門突破學術難關。幾年后,李顯光先生對摸清了陳國符教授寫作《道藏源流考》的規律,并具備了考據學的功力,水平已非止一般。這時我所患病基本痊愈。更可喜的是,國家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將《道藏源流考》的整理列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給予資助,遂確定和李顯光先生共同承擔了此書的整理。今年是陳國符教授的百年誕辰,我和李顯光先生已將《道藏源流考》新修訂版整理完畢,中華書局將在陳國符教授百年誕辰的紀念會上隆重舉行此書的首發式。
海內外道教研究領域的學者幾乎每一個人都曾從陳國符教授的《道藏源流考》中得到教益。我雖受教僅14天,但他指導我寫出的那篇《中國科學史上的》一文卻改變了我的命運。我但愿《道藏源流考》的新修訂版早日問世,并通過此書使海內外學人廣沐陳國符教授之教澤。值此陳國符教授百年誕辰之際,僅以此文以志紀念。
(作者單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