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煎
欄目分類:療法 發布日期:2018-12-30 瀏覽次數:次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正方
九月十日取生濕枸杞子一升,清酒六升,煮五沸,取出研之,熟濾取汁,令其子極凈,暴其子令干,搗末和煎汁,微火煎,令可丸。酒服二方寸匕,日二,加之三匕。亦可丸服五十丸。補虛羸,久服輕身不老。
[按語]
枸杞子為茄科枸杞或寧夏枸杞的成熟果實,味甘性平,入肝腎二經,《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稱其“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風濕。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藥性論》稱其“補精氣諸不足,易顏色,變白,明目安神,令人長壽。”《食療本草》謂之能“堅筋耐老,除風,補益筋骨,能益人,去虛勞。”《本草經疏》認為“枸杞子,潤而滋補,兼能退熱,而專于補腎,潤肺,生津,益氣,為肝腎真陰不足、勞乏內熱補益之要藥。老人陰虛者十之七八,故服食家為益精明目之上品。”目前臨床上主要作為滋腎強精、補肝明目、潤肺生津、養神益智藥使用。枸杞子含甜菜堿、胡蘿卜素、硫胺素、核黃素、煙酸、抗壞血酸,以及鈣、磷、鐵等多種礦物質。藥理實驗證明,枸杞子能抑制脂肪在肝細胞內沉積,防止脂肪肝的形成,促進肝細胞新生。從其化學成份來看,也應有強壯神經、健腦益智功效。
枸杞煎適宜于中老年人肝腎精血虧虛、須發早白、頭暈目眩、目視昏暗、記憶力減退、腰膝痠痛、陽事痿弱者服用;也可用于防治脂肪肝、動脈硬化、高脂血癥、糖尿病、神經衰弱等疾病;陽虛內寒者應當忌用。
[附方] 保壽地仙丹
劉松石的《保壽堂經驗方》載有“地仙丹”,為了與同名方相區別,這里于原方名前特冠以“保壽”二字。其方為“春采枸杞葉(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長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并陰干,用無灰酒浸一夜,曬露四十九晝夜,取日精月華氣,待干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早晚各用一丸細嚼,以隔夜百沸湯下。此藥性平,常服能除邪熱,明目輕身。”
[按語]
此方系由天精草、長生草、枸杞子、地骨皮,即枸杞的葉、花、根、實四味藥物組成。枸杞入藥,后世多以枸杞子為是,其實《神農本草經》則僅言枸杞,并未指明是用其子。作為補益和延年益壽藥,后世雖多用枸杞子,但古人認為其葉、花、根也均有這一作用。如《本草綱目》中即說:“枸杞之滋益不獨子,而根亦不止于退熱而已。但根、苗、子之氣味稍殊,而主治亦未必無別。蓋其苗乃天精,味甘而涼,上焦心肺客熱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腎虛者宜之。……至于子則甘平而潤,性滋而補,不能退熱,止能補腎潤肺,生精益氣。此乃平補之藥,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分而用之,則各有所主,兼而用之則一舉兩得。”古人認為枸杞之葉、花、根、實同用,有“使精氣充而邪火自退之妙”。即是說不僅能滋養精氣,而且能清瀉邪熱。認為枸杞的葉、花、根、實同用可起到延年益壽作用的記載很多,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即載有“神仙服枸杞法”,亦稱“西河女子服枸杞法”,也是同用枸杞葉、花、根、實的。
劉松石在地仙丹方中曾記載:“猗氏縣一老人,服此方壽百余,行走如飛,發白返黑,齒落更生,陽事強健。”地仙丹功能滋養精氣,清除邪熱,適宜中老年人肝腎陰虛、內有虛熱、須發早白、陽事痿弱者服用。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