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太守八味散
欄目分類:療法 發布日期:2019-01-30 瀏覽次數:次
元·王珪《泰定論》正方
天門冬六分,干地黃四分,桂心(去粗皮)、茯苓(去皮)各一兩,草蒲、五味子、遠志(去心)、石韋各三兩。
右八味為細末,酒或湯任調服一錢,食后。服三十日精神倍,六十日氣力強、意志足。少壯素稟虛弱,或勞傷、早衰、多忘,服之妙。
[按語]
王珪,字逸人,又字中陽,號洞虛子。他認為人之攝養必須自幼及壯到老。長期堅持,而且應根據不同時期的特點擬定攝養方法,選用攝養方藥。本方選自其書的“童壯門”,是一種為中青年而設的抗衰防老藥。王珪認為童壯之年,以致“強思”、“深憂”、“重恚”、“悲哀”,以及“喜樂過度”而傷神,所以當此之時,攝養應重在心腎,特別應當重視養心益智。本方即基于這種認識而組成的。
本方的主藥是菖蒲、五味子、遠志、石韋。石菖蒲,目前臨床上雖多作為芳香化濕、開竅和中藥使用,但據中醫古代文獻記載,其功能主要是養心益智。如《本草綱目》說:“菖蒲氣溫,心氣不足者用之。”《本經逢原》亦說:“菖蒲,心氣不足者宜之”。《重慶堂隨筆》則稱“石菖蒲,舒心氣,暢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藥也。清解藥用之,賴以祛痰穢之濁而衛宮城。滋養藥用之,借以宣心思之結而通神明”。
遠志,《本草正》稱其“功專心腎,故可鎮心止驚,辟穢安夢,壯陽益精,強志助力!薄侗静菥V目》認為“益精與志,皆腎經之所藏也。腎經不足,則志氣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薄侗静菡x》則說:“心本血之總匯,辛溫以通利之,宜其振作心陽,而益人智慧矣。”
五味子,雖然古人多將其作為斂肺固腎、澀精生津藥使用,但現代的研究結果表明,它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興奮強壯作用,不僅可以加強興奮過程,也可加強抑制過程,增強神經系統的靈活性,調整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平衡,提高大腦皮層的調節能力,改善人的智力活動,提高工作效率。中醫學理論中“心”的機能,相當于西醫學所說的神經系統機能,所以,以此來看,五味子尚有養心益智作用。
石韋,在諸本草書中一般把它列為利水通淋、清肺泄熱藥。但也有一些醫家認為它有助肺腎之精、交通心腎的作用,如《本草崇原》上記載:“石韋助肺腎之精氣,上下相交,水精不濡,則上竅外竅皆通;肺氣下化,則水道利而小便利矣。”在本方中主要用之以交通心腎之氣。
方中更用桂心以溫助心腎之陽;茯苓益智安神;天門冬、干地黃以滋腎強精,從而組成養心益智、心腎雙補之劑。
本方藥適宜于青壯年因勞思傷神或房勞傷腎,或素稟心腎兩虛所引起的未老先衰、精神衰減、記憶力減退、以及遺精、早泄等癥。久服能增精神,強意志,抗衰防老。本方藥性平和,不溫不燥,不寒不膩,凡屬心腎兩虛者皆可服用。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