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散
欄目分類:療法 發布日期:2018-12-29 瀏覽次數:次
唐·王燾《外臺秘要》正方
茯苓、鐘乳(研)、云母粉、石斛、菖蒲、柏子仁,菟絲子、續斷、杜仲、天門冬(去心)、牛膝、五味子、澤瀉、遠志(去心)、甘菊花、蛇床子、薯蕷、山茱萸、天雄(炮)、石葦(去毛)、干地黃、蓯蓉,并等分。
右二十二味搗篩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再。二十日知,三十日病悉愈,百日以上體氣康強。長服,八十、九十老公還如童子,忌醋物、羊肉餳、鯉魚、豬肉、蕪荑等。
[按語]
方中山茱萸、干地黃、薯蕷、天門冬滋腎養陰,填精益髓;石斛養陰生津;肉蓯蓉、蛇床子、菟絲子、石鐘乳、云母粉溫腎助陽;續斷、杜仲、牛膝寂益肝腎,強壯腰膝;天雄溫陽散寒;五味子補肺納腎,養心安神;柏子仁、遠志、茯苓、菖蒲養心安神,益智健腦;澤瀉利水清熱;甘菊花清肝明目。
石葦為水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葦、廬山石葦、氈毛石葦、有柄石葦、北京石葦或西南石葦的葉,味苦甘性涼,功能利水通淋,清肺泄肺。據現代藥理研究,石葦有鎮咳、祛痰和平喘作用,可以防治慢性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等疾病。經臨床觀察,石葦對急、慢性腎炎及腎盂腎炎均有較好療效。
《內經》云:“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陰陽)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中醫還認為腎主藏精,為先天之本;心主藏神,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本方藥既能強陰又能助陽,既能補益心腎又能兼顧其它諸臟,所以應具有延年益壽功效。本方藥是平補之劑,一般人均可服用,特別是對于心腎陰陽俱虛的中老年人則更為適宜。但陰虛火旺、陽熱素盛者則應當慎用。服藥期間,尚應忌醋、羊肉、豬肉、鯉魚、蕪荑等物。
[附方] 茯苓散
宋·《圣濟總錄》亦有“茯苓散”,方為“赤茯苓先用水煮三四沸,曝干四兩;菊花二兩;鐘乳取光明者,先入銀器,放在五六斗釜中,可添水于釜內,釜底燃火令如魚目沸,三復時,每一復時換水,凈洗刷,復添水慢火煎如魚目沸,日足取出,乳缽內研極細入水少許更研如稀糊,乃取出澄清曝干,更研如粉一兩;云母取黃白光者旋于大方磚上,以炭七斤煅通赤,從旦至墓,取出搗羅為末入織袋,于大盆中攪之,待澄清取出暴干,更研如粉一兩;菖蒲九節者米泔浸三復時,逐日換泔,日足切曝干;栝蔞根;赤石脂左如粉水飛過,曝干更研;山茱萸微炒;防風去叉;牛膝;菟絲子酒浸三日焙干搗擊;熟干地黃焙;續斷;杜仲去粗皮炙;蛇床子微炒;天雄炮制去皮臍;柏子仁;肉桂去粗皮;牡丹皮;肉蓯蓉酒浸去皺皮切焙;人參;天門冬去心焙;石斛去根節;白術;石長生去根節微炙;牡蒙;附子炮裂去皮臍;苦參;玄參;獨活;牡荊子;狗脊去毛;紫苑;干姜炮裂,黃芪炙剉;澤瀉;甘草炙;芍藥;巴戟天去心;沙參;遠志;石楠葉;牡蠣;各半兩。
右搗研羅為散,每服錢匕,溫酒調下,日三服,空心日午,近晚各一。二十日見效,四五十日,諸疾并差,一年可還童。還精補腦長生,駐顏卻老延年。”
[按語]
兩方相比,后者多栝蔞根、赤石脂、防風、肉桂、牡丹皮、人參、白術、石長生、牡蒙、附子、苦參、獨活、牡荊子、狗脊、紫苑、干姜、黃芪、甘草、菊藥、巴戟天、沙參、石楠葉、牡蠣,少五味子、薯蕷、石葦。兩方功能相近,但后者較前者祛風,益氣之功尤勝。方中石長生,又名丹草、丹沙草,味咸性寒有毒,《神農本草經》稱其主“寒熱惡瘡大熱”;《名醫別錄》謂之“下三蟲”;《藥性論》說它“治疥 ,逐諸風”。臨床上主要作為清熱燥濕藥使用。牡蒙不知為何物,有待進一步核查。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