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茅丸
欄目分類:療法 發布日期:2019-01-29 瀏覽次數:次
宋·朱佐《類編朱氏集驗方》正方
仙茅、茯苓、山藥、菖蒲(九節者)各一兩。
右仙茅一件不犯鐵器,并銼,以法酒拌勻于飯上蒸,以飯熟為度,日干為末,以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湯酒任下。大補益,壯元陽,久服延年益壽。
[按語]
方中主藥是仙茅。仙茅又名獨茅、芭爪子、蟠龍草、婆羅門參、仙茅參、黃茅參等,為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仙茅的根莖,味辛性溫,入腎肝二經!堕_寶本草》稱其“主心腹冷氣不能食,腰腳風冷攣痹不能行,丈夫虛勞,老人虛弱。男子益陽道,久服通神強記,助筋骨,益肌膚,長精神,明目。”《海藥本草》說它“治一切風氣,補暖腰腳,清安五臟,久服輕身益顏色,治丈夫五勞七傷,明耳目,填骨髓。”《日華子本草》謂其“能開胃消食,下氣,益房事不倦。”《生草藥性備要》記載仙茅“用沙糖藏好,早辰茶送,能壯精神,烏須發!薄侗静菡x》認為“仙茅是補陽溫腎之專藥,亦兼能祛除寒痹,與巴戟天、仙靈脾相類”。據《圖經本草》記載:“五代唐筠州刺史王顏著《續傳信方》,因國書編錄西域婆羅門僧服仙茅方,當時盛行,云主五勞七傷,明目,益筋力,宣而復補。云十手乳石,不及一斤仙茅,表其功力也。本西域道人所傳。開元元年婆羅門僧進此藥,明皇服之有效,當時禁方不傳。天寶之亂,方中流散,上都僧不空三藏始得此方,傳于司徒李勉,尚書路嗣恭,給事齊杭,仆射張建封服之,皆得力!边說:“呼為婆羅門參,言其功補如人參!边@些記載都表明,仙茅有著很好的滋補強壯作用。方中更用山藥以固腎澀精,補肺益脾;茯苓益智安神,健脾利濕;石菖蒲芳香化濕,開竅和中,益智安神。
本方藥不僅能溫腎壯陽,而且有益智安神、益脾補肺等功效,適宜于中老年人腎陽虛衰、心脾不足、陽事不健、精神倦乏、腰膝痠痛或軟弱無力、食少納差者服用。陰虛火旺者當禁用。
[附方甲]仙茅丸
宋·《圣濟總錄》亦載有“仙茅丸”,方為“仙茅二斤,糯米泔浸五日,去赤水,夏月浸三日,銅刀刮剉陰干取一斤;蒼術二斤,米泔浸五日,刮皮焙干,取一斤;枸杞子一斤;車前子十二兩;白茯苓去皮,茴香炒,柏子仁去殼,各八兩;生地黃焙,熟地黃焙,各四兩。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溫酒下,日二服。壯筋骨,益精神,明目,黑髭發!
[按語]
本方功能滋腎強精,溫腎助陽,屬于陰陽雙補之劑,適宜于中老年人心腎陰陽兩虛、精力衰減、腰膝痠痛或軟弱無力、目昏眼花、須發早白者服用。
[附方乙]仙茅丸
元·許國禎的《御藥院方》也錄有“仙茅丸”,方為“仙茅二斤,糯米泔浸五日,浸去赤水,用銅刀去皮,銅刀剉取一斤,夏月止浸三日,風干不見日;蒼術二斤,泔浸五日或三日,去皮焙干,稱取一斤;馬藺花、舶上茴香各半斤;椒紅二斤,醋炒取紅一斤;熟干地黃一斤,焙干,稱半斤;柏子仁半斤。右件為細末,醋煮糊為丸,如桐子大,酒丸亦得。每服三十丸至四十丸,或五十丸,空心食前溫酒下,一日二服,漸加至七八十丸。治男子真氣不足,常服強筋骨,益精神,明目。黑須髭。”
[按語]
本方與《圣濟總錄》之“仙茅丸”,不論是藥物組成,還是功能主治都基本相同,此方很可能是由《圣濟總錄》“仙茅丸”化裁變化而來。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