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尚書壯陽丹
欄目分類:療法 發布日期:2018-12-30 瀏覽次數:次
明·吳旻《扶壽精方》正方
蓮肉(水浸,去皮心)八兩,甘枸杞、芡實、干山藥、白茯苓(去皮)、山茱萸(去核)各四兩。
上為細末,熟糯米一升,炒黃色為末,白糖五兩,酥油五兩拌勻,磁器貯。每早朝沸米湯任下五六匙,干物壓之。年老人加遼參四兩。滋補元陽,美顏益壽。
[按語]
方中主藥是蓮子肉,功能養心安神,益腎澀精,補脾止瀉。《神農本草經》稱其“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久服輕身耐老,不饑延年。”《本草綱目》謂之“交心腎,厚腸胃,固精氣,強筋骨,補虛損,利耳目,除寒濕,止脾泄久痢、赤白濁、女人帶下崩中諸血病。”《本草拾遺》還說它能“令發黑,不老。”據現代藥理研究,干蓮子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高達62%,蛋白質的含量為16.6%,脂肪、鈣、磷、鐵、維生素B1和B2、胡蘿卜素的含量也相當豐富。以此來看,古人稱蓮肉“補中養神,益氣力”,也不無道理。
枸杞子滋精養血,益智明目;山茱萸滋補肝腎,澀精固脫;山藥補脾益肺,固腎澀精;白茯苓健脾利濕,益智安神。
芡實,別名雞頭實,雁喙實、卵菱、雞頭、鴻頭、雁頭、雞雍、水流黃等,為睡蓮科植物芡的成熟種仁。芡實廣泛分布于我國黑龍江、河南、廣東、云南、臺灣等二十多個省分的池沼湖泊中,以江蘇、湖南、湖北、山東為主要產區。一般將產于北方諸省者稱為北芡實,產于南方諸省者稱為南芡實,出自江蘇的又稱蘇芡實。芡實味甘澀性平,入脾腎二經,《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稱其“主濕痹,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久服輕身不饑,耐老神明。”《本草從新》說它“補脾固腎,助氣澀精。治夢遺滑精,解暑熱酒毒,療帶濁泄瀉,小便不禁。”芡實不僅可作藥用,過去每適荒年歉收,老百姓還常以其代糧充饑,所以古代醫書有不少用芡實煮粥治病的記載。如《食鑒本草》、《湯液本草》、《本草綱目》、《本草擇要綱目》等都錄有“芡實粥”方,稱其久服“益精強志,聰明耳目,通五臟,好顏色。”當代名老中醫岳美中也稱“芡實粥治遺精與泄瀉”。驗之臨床,凡脾腎不足的老年人,經常吃芡實粥,確能收到補脾腎、抗衰老的效果。據研究,每100克芡實含碳水化合物32克,蛋白質4.4克,脂肪0.2克,鈣9毫克,磷110毫克,鐵0.4毫克,硫胺素0.4毫克,核黃素0.08毫克,尼克酸2.5毫克,抗壞血酸6毫克及微量胡蘿卜素。說明中醫將芡實作為強壯滋養收澀藥,還是有一定科學根據的。方中云:“老年人加遼參四兩”。遼參系遼沙參之簡稱,亦即北沙參,功能養陰生津。但是,因老年人多元氣虛衰,故本方似更加人參為妥。
本方藥滋腎益脾,是脾腎雙補之劑,適宜中老年人脾腎兩虛者服用,也可用于治療脾腎兩虛所引起的遺精滑精、白濁帶下、小便頻數、陽痿不舉,以及遺尿等證。此方藥性雖然平和,但偏于溫,故陰虛火旺或陽熱素盛者應當忌服。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