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如山(九)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6-08-15 瀏覽次數:次
句容淪陷后,日軍只在縣城、天王寺、下蜀等主要交通干線的城鎮設立了據點。山區和農村兵匪結伙而起,紛紛自稱隊、司令,民謠稱“司令滿街走,隊長多如狗。”那些日子,這里有各式各樣的武裝幾百股,多則幾百人,少則數十人,他們有槍有款有地盤。還有的當地農民也三五成群地聚結在一起,白天干農活,晚上做土匪。他們把當土匪作為一種副業來做,做的都是一些“坑山芋”的小活,綁架家中有點油水的小戶人家的兒女,弄點小錢度日。
六十六軍的一個營剛到茅山就被茅麓公司的紀振剛經理收為公司的自衛隊,紀振剛出身于普通農家,早年被辛亥革命的洪流卷進過革命隊伍,中年時做過縣教育工作者局長,后來來到茅山經營茅麓公司,經營二十年,投資40多萬元,主要經營茅山綠茶,在大上海和江南地區都很有名氣。他的公司收買了不少當地的土匪“肉頭”,有了300多人的自衛隊,裝備上不僅有正式步槍,還有30幾挺輕機槍及一些重機槍、迫擊炮。茅麓公司在當地的實力是數一數二的,紀振剛經理的一身正氣也是遠近有名。
陳毅想把這些力量吸收到革命隊伍里來,他和惠道長多次相商,決定要在乾元觀開次會議,向社會各界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他要團結各個階層的力量,學生,農民,商人,哪怕是土匪,也要爭取教育多數,孤立打擊少數。惠道長回應他說,人心總是向善的,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去感化匪徒,洗清他們的本來面目,過程雖然難,但辦法總會有的。會議期間,惠道長叮囑觀內道士到各個進山路口去望風,將來人引領上山。那次會議除了許維新,還有句容教育界的精英巫恒通,茅山商界赫赫有名的紀振綱,句容三區區長樊玉林等地方頭面人物有二三十人到場。大伙踴躍發言,共商抗日大計。
那次會議之后,更加堅定了惠道長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的決心,茅山“三宮五觀”的道士,也紛紛離開“丹灶”、“靖室”,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之中。新四軍在茅山生活艱苦,缺衣少藥,惠道長常派道徒下山替新四軍購買藥物,籌措糧食。當時只有22歲黎遇航(原中國道協會長)先當新四軍糧食保管員,后來又做情報站站長,專門負責為新四軍探情報,送消息。李浩岐道長長期深入敵營做起了地下工作,1946年受到國民革命政府的特別嘉獎。
巫恒通投筆從戎。他的同窗、朋友、學生也被動員起來,參加抗日工作,茅山“九霄宮”和“元符宮”兩位教小道士讀書的先生吳濟之和張明貴也參加了。吳濟之在“元符宮”教小道士學習詩詞文章、琴棋書畫。 黎遇航 、魯順禮、朱順貴、眭先鳳、張先龍等都是他的學生。 1939 年,吳濟之參加抗日工作, 1939 年至 1940 年任抗日政府縣參議員,1942 年任茅山游擊區副區長, 1946年 10 月隨大軍北撤,建國后轉地方工作。
張明貴的父親就是“九霄宮”俗號張小狗子的大房道士。張明貴教的是“九霄宮” 二、三房的道士 ( “九霄宮”過去有六房道院 ) 。清末之后人民生活窮困,茅山四方百姓,多有將七、八歲的孩子送上茅山當小道士。但道教的義理是很玄深的,沒有文化基礎,就不會有學道的悟性,因此清末以來,茅山也就形成在社會上請飽學之士,來茅山道院當先生的傳統。
當時茅山的讀書臺隱在喜客泉西南山坡上,據說這里曾經是昭明太子的讀書臺,他的老師就是來茅山修道的陶弘景。梁太子蕭統的《昭明文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在文學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隋唐以來,《文選》一直普遍受到人們的重視,蕭統也備受世人的敬——歷史上先后出現了30多處文選樓和讀書臺。而茅山的讀書臺卻在一處由亭、臺、樓、榭組成的庭院內,四季林木蔥郁,泉水叮咚,環境優雅而清靜。
蕭統的一生是短暫的,年僅31歲就離開了人間。他有數十處讀書臺都散落在民間的深山之中。那個時候,多數貧寒的學子寄居山寺或道觀里讀書,像蕭統這樣熱衷于山水和書卷的太子畢竟是少數。或許紅塵離得遠,山水有清音。蕭統在暮鼓晨鐘中瑯瑯讀書,放下世間事,悟道人生。喜客泉水倒影自碧,世間功名富貴亦如這潭水中的水泡,一串一串,浮浮沉沉,起起滅滅。
張明貴這個教書先生無疑是喜歡讀書臺的,他經常來這里給小道士講昭明太子讀書勵志的事兒。茅山三春大忙時,就幫道院做寫表章、畫符等文字工作,香事清淡了,就來這里教小道士讀書學文化。張明貴參加抗日工作后,先在抗日政府當義書。他曾以道教特色配合新四軍敵工部繪制散發了一張鼓舞軍民團結抗日宣傳漫畫,據說影響很大。畫面是利用茅山原有的“鐘魁符”,加印上“癸未年 (1943 年 ) 、大劫年、人畜遭災、若避此難、須軍民合作……”的印章,抗日漫畫里的道教情結,為那個特殊的年代打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未完待續)
作者單位:句容市道教協會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