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如山(十)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6-08-15 瀏覽次數:次
革命工作離不開黨組織地下活動據點。1936年,時任泰興縣教育局長的巫恒通與友人策劃抗日活動集200余人槍,準備在泰州、高郵、洪澤湖一帶打游擊。后來舉事未成,偷偷地南下到了丹徒姚家橋,找到了老同學管文慰,兩人商量了在家鄉舉旗抗日,保家安民的事宜。回到家鄉的巫恒通四處活動,他刻了一枚分別寫有自己和胞兄巫全仁名字的印章,在親友圈里宣傳抗日道理拉隊伍,準備放手大干一場,揚一揚中國人的志氣。畢業于棲霞師范的教師蔣元煦率先加入了他的圈子。
蔣元煦是句容行香蔣莊村人,先后在上海、湯山、句容城鎮、東昌、行香等地執教。他追隨巫恒通投身革命,曾改名為趙光華,任蘇南專署財經處出納科長,專門保管新四軍財政。那段時間,日本人正向南京集結,國民黨句容縣縣長是蘇北人,1937年10月底他就將縣政府遷到蘇北儀征去了,偏僻的農村一時成了真空地帶,沒見過世面的農民像無頭的蒼蠅到處亂竄,樊玉琳、巫恒通、蔣元煦趁這空隙正好發動群眾參加抗日群眾團體,配合新四軍戰地服務團。句容行香上王莊人衛鴻賓也加了進來,句容東片的青年很快抱成團。
巫恒通通過管文蔚聯系上了陳毅,陳毅告訴他擴建地方武裝固然重要,還要開辟更多的活動據點,拓展句容南片像后白、二圣、葛村、郭莊等交通重鎮。巫恒通找到了他的好友王誠龍,王誠龍是二圣鄉陰橋頭人,青年時在句容、南京等地求過學,思想開放,有著“俠客”的豪情。他和弟弟王誠鳳號稱“二圣湖上兩兄弟”,名頭響當當的。二圣湖擁有幾千畝的水域,盛產魚蝦,湖水澆灌著周邊大片大片的農田。二圣湖再往下就是赤山湖,屬于郭莊的地界了。二圣湖和赤山湖都是南京十里秦淮的屯水柜,兩湖之間,河道縱橫,河汊交錯,一年四季景色宜人。
說起這二圣湖頗有些歷史,句容是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也是西周寧鎮地區吳人土墩墓群分布最多的地區之一,句容境內有反映吳文化西周春秋時期的土墩墓千余座,主要集中在天王浮山、茅西王莊、春城二圣湖一帶。二圣湖邊上的有一片起伏綿延的山丘,相傳有一百個山墩,所以這個地方就叫---百培山,實際上是因明初富戶張斗南建百座磚窯燒磚建明城墻而得名。二圣湖的形成就是因為明窯址建在二圣水庫里面。因取土燒磚造成這里地勢低洼,從而筑堤圍埂而成湖泊。
頗有氣勢的王家大院是一個大的四合院落,建在二圣湖中間的一個小島上,枯水季節,有一道堤壩與湖岸相連,堤壩上有一座古橋,這個地方就叫陰橋頭。王家在這一帶擁有良田萬傾,佃戶五百多,收租百萬斤,是句容首富,也是當地有名的士紳。當地人形容他家的富裕的情況是“火腿掛斷梁,螃蟹爬過墻”。王家雖然十分富足,但卻不是那種為富不仁之人。相反他們樂善好施,廣結善緣。不論年成好壞,他家的家丁從不外出收租,更不用外出討債了。鄉里鄉親的,誰家有了難處,跟東家言語一聲,總能得到寬限。那個年頭惦記王家家財的人也大有人在。為了看家護院,王家也招募了幾十個鄉勇,大門樓子上架著兩挺黑洞洞和機槍。但這里也總是熱鬧得很,政府大員、當地士紳、三教九流常來常往。他們在外面是敵人、是對手,到了王家大院都是客客氣氣的。
王家兄弟雖然不聞政事,卻也是滿腹經綸。他們重大義,明事理。國民黨跑了,軍隊撤了,小鬼子來了,百姓倒霉了。老百姓想有個活路,只有靠自己了。這時候巫恒通讓王誠龍把南片的青年集中起來抗日,正好是油瓶蓋子合在油瓶口上,王誠龍召集人馬,募捐財物,跑得比誰都歡。就這樣,他們三天兩頭地聚。巫恒通經常把東昌、行香、白兔的抗日信息帶到二圣湖上來與大家交流,提醒大家注意自己的生命安全,積極投身革命戰爭中去,他的腦海中,始終被一根名叫“抗日”的弦繃得緊緊的。(未完待續)
作者單位:句容市道教協會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