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研討清代“大一統”與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23 瀏覽次數:次
“大一統”是中國古代維系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的重要政治理念。始于春秋時期儒家“合天下為一家”“六和同風,九州共貫”的“大一統”理念,主張國家要實現政治一統、疆域一統、民族一統、思想文化一統,即以疆域的統一為基礎,強調“繼前統,受新命”之“正統”,接續崇儒重道、綱常名教之思想文化“道統”。千百年來,“大一統”被歷代王朝視為治理國家的重要理念,無論是漢族所建立的王朝還是北方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甚或是地方割據政權,無不以實現“大一統”為政治目標,并認為這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大一統”成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的一條主線。
清朝是由居住于東北邊疆白山黑水之間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清朝統治者同樣有著較為強烈的歷史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他們認為自己入主中原,“和蒙古,定新疆,并東南,極邊番夷諸部俱歸版圖”,成一統之盛,承襲的是歷代以來的正統和道統,“所承之統,堯舜以來中外一家之統也;所用之人,大小文武,中外一家之人也;所行之政,禮樂征伐,中外一家之政也。”這種中外一體、天下一家的主張,強調在大一統的中國版圖和疆域范圍內,華夷同風,滿漢一體,不分地域,不分民族,皆在一個國家、一個君王的統治之下。雖然清朝在創造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盛世——“康乾盛世”之后經歷了“千年未有之變局”,在帝國主義的侵略下割地賠款,喪權失地,但仍對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作出了重要歷史貢獻,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產。如其所實施的“一國多制”邊疆管理體制,實現了歷史上對疆域版圖的有效控制,奠定了近現代中國的版圖疆域;清代所確立的“民族大一統”理念,協調了民族關系,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統一,符合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推動了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演進。
近年來,學界出現一些聲音,將“大一統”理念貼上專制主義的標簽,認為“大一統”觀念是中國近代化進程的羈絆,中國要成為現代化的國家,融入世界體系,必須將其拋棄。因此,清代“大一統”與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是清史研究的一大課題,有很高的理論和學術價值。鑒于此,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沈陽故宮博物院、長春師范大學滿族文化研究所、吉林師范大學滿族文化研究所、遼寧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河北大學歷史學院、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遵義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管理學院等8家學術研究機構和高校共同發起的“清代‘大一統’與多民族國家形成”學術研討會,于近日分兩個階段分別在長春和沈陽召開。會議由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沈陽故宮博物院承辦,來自全國各地的近60名專家學者與會。
與會專家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關清代“大一統”的相關研究做了梳理。在這方面,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李治亭自20世紀80年代即倡導并致力于清代“大一統”相關問題研究,成果豐碩,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與會專家對其研究思路和相關問題給予了充分肯定。大家認為要充分認識到清代民族大一統理念及措施在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中的歷史作用,并開展深入研究,探討其理論的內涵和具體實踐,以及由此展開的邊疆經略、邊疆管理體制、邊疆治理和統一多民族國家構建等問題。鑒于“大一統”觀念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是維系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規律。而清代的民族融合、國家認同等問題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希望此類會議能夠形成傳統,定期開展學術研討和交流。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