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語:漢語國際傳播的重要“使者”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22 瀏覽次數:次
2005年7月,首屆世界漢語大會在北京召開。以這次大會為契機,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在繼續深入做好來華留學生漢語教學工作的同時,開始把目光轉向漢語國際推廣,即“走出去”。這在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發展史上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目前漢語國際推廣事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孔子學院已成為當代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個符號。
孔子學院為漢語國際推廣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這是毋庸置疑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瓶頸”問題即學者們近年來概括而成的“三教”問題,即漢語國際傳播中的教師問題、教材問題和教學法問題。無論是“請進來”的國內對外漢語教學,還是“走出去”的漢語國際傳播,都需要與時俱進地研究與解決“三教”問題。甚至可以說,能否成功地解決與“三教”相關的問題,關系到漢語國際傳播能否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中國文化精神蘊涵在漢語言符號系統中
漢語言是由漢語的語音、語義、詞匯、語法四個要素構成的具有層級性的符號系統,中華民族沿著古人的思想、古人的生活方式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包容了幾千年的文化傳統,集中地體現在漢語言系統中。在語言的這四個要素中,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是語言符號系統的基礎,是語言表達意義的主要單位,它在語言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因為歸根結底語言是由詞語組合而成的,語音是詞語的聲音形式,是語義的負載者,語法是詞語具體用法的概括,是詞語組合的規則。沒有詞語,語言組織、意義表達就失去了可能性;語言中的語音、語義、語法等其他要素也會無所依托。從信息論角度看,詞匯所包含和傳遞的信息量要大大超過其他語言要素。英國著名語言學家威爾金斯有一句名言:“沒有語法,人們表達的事物寥寥無幾,而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事物。”這話是非常有道理的。可見,在語言這個具有層級性的符號系統中,詞匯是居于何等重要的地位。可以這樣認為:詞匯是語言層級符號系統的核心。明確了漢語言層級符號系統的核心問題,漢語國際傳播的的核心問題也就隨之明朗。
在漢語詞匯系統中,堪稱核心與精華的是漢語熟語。漢語熟語是漢語言系統中兼有動態和靜態兩種狀態的定型的實體系統,它是漢語言中常用而定型的詞組或語句。從漢語熟語的外延上看,它既包含成語、慣用語、歇后語等靜態語言單位,也包含諺語、格言警句等動態語用單位。熟語與其他詞匯單位具有同樣的重要性。但由于熟語結構具有定型性、意義具有囫圇性、語用具有整體性、文化意義具有復雜性,語形上勻稱均衡、凝練濃縮,具有音樂美,來源具有理據性、表意具有雙層性、數量浩如煙海等特點,這又使它別具一格。比如在漢語熟語中:“南征北戰”不能說成“北戰南征”。“宰相肚里能撐船”其顯性意義是說宰相官大肚子也大,能撐得下船。其隱性意義是用來比喻有地位、有名望的人氣量宏大,容事容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格言的顯性意義是:不到老虎的洞穴中去,怎么能抓到小老虎呢?其隱性意義是:不經過艱苦的實踐,是不會取得重大成就的;做事要有勇氣,要敢于冒風險。
透視中國文化精神的最佳視角
漢語熟語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思維和認知模式、審美情趣和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漢語熟語是中國文化的語言活化石。它是中華民族全部文化史的精華,它蘊涵著中華民族非凡的智慧和創造力。漢語熟語是漢語言符號系統中最經濟、便捷、高效,信息含量最大的符號系統,不僅能蘊涵、表達、儲存十分豐富的中國文化現象,更能全方位地透射出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它所蘊涵、反映、儲藏的文化精神意義具有現實的廣度和歷史的深度。另外,運用熟語的時候可以信手拈來,隨我所用。漢語熟語的這些特色和功效是語言的其他要素、單位及其表達方式所無法媲美的。漢語熟語是向人們全面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最佳媒介。通過這個媒介,可以全方位地向國際社會拓展漢語的影響力,傳播、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
當下,探討漢語熟語及其所蘊涵的中國文化精神問題并將之傳播于國際社會,不僅是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精神,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需要;而且是進一步發展我國與世界各國友好往來、滿足國際社會學習漢語愿望的客觀需要;也是拓展漢語的影響力,增強我國軟實力、樹立我國良好國際形象,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構建和諧世界的必然要求。
總之,在全球文化背景下,以聚焦漢語熟語為獨特視角來透視漢語熟語蘊涵的中國文化精神并將之傳播于國際社會,不僅可以幫助國際社會從更深層次、更廣層面上認識和把握漢語熟語以及漢語言,同時可以使國際社會在更高層面上把握和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因此,我們認為,在漢語國際傳播事業中,要把漢語熟語及其蘊涵的中國文化精神放到應有的位置。這個根本問題解決了,教材的編寫、教師的選拔和培養、教學工作的實施等就有了理論依據,這對于解決漢語國際傳播中的瓶頸——“三教”問題必將綱舉目張、事半功倍。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