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賦予紅樓夢更多流行元素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21 瀏覽次數:次
今年是曹雪芹誕辰三百周年,全國多地舉行了各種紀念活動。據悉,以大觀園和曹雪芹紀念館為主要平臺,北京的曹雪芹誕辰300周年紀念活動貫穿了2015年全年,包括文藝演出、文化展、學術論壇等活動。
對于像曹雪芹這樣以一部作品聞名于世的人物來說,對其最好的紀念方式,無疑就是讓這部作品更加廣泛而深入地被閱讀。畢竟,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先知道《紅樓夢》,后認識曹雪芹。而我們紀念曹雪芹,實際上也就是重新審視《紅樓夢》,重新理解《紅樓夢》這一偉大作品的過程。
當前《紅樓夢》的閱讀狀況,正好可以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一方面近期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在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中,發現讀過三遍《紅樓夢》的中國人超過了四千萬,另一方面,《紅樓夢》近年來被讀者推舉為“死活讀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一方面《紅樓夢》是公認的中國古典文學的頂峰,稱其價值“怎么估計都不為過”,另一方面其實《紅樓夢》在中國的普及度并不高,甚至遠遠低于同為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一方面《紅樓夢》不斷地被改編成影視節目,另一方面叫好又叫座的少之又少,今年年中公映的昆曲電影《紅樓夢》頻頻獲獎,卻遭遇“零排片”的尷尬。
這個中緣由,固然有時代變遷、社會結構和家庭結構發生變化、工作生活節奏加快、可替代作品增多等等諸多客觀因素,但思量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紅樓夢》閱讀熱、87版電視劇《紅樓夢》走紅,就知道《紅樓夢》本身并不缺乏流行的基礎和基因,關鍵在于能否與時俱進,賦予《紅樓夢》足夠且恰當的流行元素。
《紅樓夢》面世以后,曾有過幾次集中的被“圍觀”熱潮,與之相伴的學術、藝術爭論也不斷出現。20世紀80年代,87版電視劇《紅樓夢》借助剛剛火熱的電視,紅遍了整個中國。在當前某個普通事件常常也能莫名其妙流行起來的年代,作為經典的《紅樓夢》遭冷遇、不流行、難讀,只能說“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當前,觀眾需要名流、名人、明星,也需要宣傳、包裝、鼓吹,趨新、時尚、青春的元素更是不可缺少。白先勇帶著青春版《牡丹亭》進校園,激活了昆曲,也激活了湯顯祖和《牡丹亭》。邵氏黃梅戲電影《金玉良緣紅樓夢》由李翰祥執導,林青霞、張艾嘉主演,據林青霞說是“女兒唯一看完也最喜歡的電影”。前些天火爆朋友圈的萌版八段錦,借助流行的萌文化,將八段錦這一古老的健身法進行了簡潔有效的傳播。最近傳出某少年偶像組合成員之一要飾演少年屈原的消息,據說引得成千上萬粉絲一起學習背誦《離騷》。
當然,即便只有一個人愛讀《紅樓夢》,也不會影響《紅樓夢》一絲一毫的偉大。在當前這個互聯網時代中,如何順應時代規律,讓更多的讀者,尤其是年輕人愛看經典,愛讀《紅樓夢》,讓優美典范的文化發揮更大的作用,值得所有喜愛曹雪芹和《紅樓夢》的人深思。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