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宴簪花:宋代宮廷宴會的獨特禮儀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21 瀏覽次數:次
《四相簪花圖》
御宴簪花是宋代宮廷宴會中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禮儀。在宴會中,皇帝要按例賞賜出席官員花朵,官員將之簪戴于頭上以示榮寵,所簪之花俗稱“御花”“宮花”。
花象征著喜慶與榮耀,我國古代漢族男子與女子均可簪花,以花為美并不是女子的專利。杜牧有詩“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又咸通年間唐懿宗大宴新科進士于曲江,“命折花一金合,遣中官馳至宴所,宣口敕曰:‘便令戴花、飲酒’,世以為榮”,可知男子簪花在唐代已是一種社會風尚,不會引起非議。不過,簪花在唐代宴會中有沒有成為固定禮儀,現存文獻沒有明確記載,如《韓熙載夜宴圖》中就沒有看到士人簪花的影子。
宋朝時期,男子簪花的習俗變得更為普遍,并逐步成為宮廷宴會的固定禮儀!端问·禮制》就說“凡國有大慶皆大宴……中飲更衣、賜花有差”。這些大宴包括春秋大宴、圣節大宴、聞喜宴、錫宴、曲宴、飲福宴等。需要指出的是,宋太祖、宋太宗兩朝并未見到宴會簪花的記載,簪花之禮正式在宮廷宴會中流行是在宋真宗時期。宋真宗為了淡化澶淵之盟的負面影響,大搞天書封禪,努力營造太平盛世的局面,富有喜慶意味的簪花禮儀大受青睞或許也與此有關。據吳曾《能改齋漫錄》載宋真宗曾兩次在宴會中“御親賜帶花”,一次是在封禪泰山前親賜樞密使陳堯叟,一次是親賜參知政事寇準,“眾皆榮之”。天禧四年(1020年),直集賢院祖士衡建議御宴簪花時“群臣班于殿庭,候上升坐,起居謝賜花,再拜升殿”,可知真宗時期簪花已成為宮廷宴會的特定禮儀。
宋真宗以后,御宴簪花開始盛行起來。仁宗時期,司馬光因“不喜華靡,聞喜宴獨不戴花。同列語之曰:‘君賜,不可違。’乃簪一枝”。司馬光拒絕簪花被視為違君之舉,由此亦可說明御宴簪花的重要性。元豐年間宋神宗巡幸金明池,時洛陽進“姚黃”一朵,“花面盈尺有二寸”,神宗“遂卻宮花不御,乃獨簪姚黃以歸”,后傳為盛事。御宴簪花禮儀在宋徽宗朝進一步推廣,徽宗巡游之時,“衛士皆戴花”,賜宴過后,回宮途中親從官皆“頂球頭大帽,簪花。”劉昌詩追憶徽宗元宵節設宴時寫道“花似海、月如盆,不任宣勸醉醺醺。豈知頭上宮花重,貪愛傳柑遺細君”,其時御宴簪花的盛況可見一斑。
南宋時期,御宴簪花依然十分流行。姜夔《郊祀后景靈宮恭謝紀事》一詩描述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的飲福宴,“六軍文武浩如云,花簇頭冠樣樣新”,“不知后面花多少,但見紅云冉冉來”,場面蔚為壯觀!段淞峙f事》記載淳熙十三年(1186年)“正月元日,再舉慶典,……御宴極歡。自皇帝以至群臣禁衛吏卒,往來皆簪花。”都城如此盛典,錦繡乾坤,花花世界,以至四方百姓,不遠千里,無不以先睹為快。著名詩人楊萬里也有詩描述這次盛宴,“春色何須羯鼓催,君王元日領春回。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與北宋相比,南宋的御宴簪花發生了兩點顯著的變化:首先,皇帝在宴會中逐漸不再簪花,如嘉定四年(1211年)宋寧宗就降旨“遇大朝會、圣節、大宴及恭謝回鑾,主上不簪花”,對此南宋人的解釋是顯示皇恩浩蕩,“惟有至尊渾不戴,盡將春色賜群臣”。其次,簪花禮儀進一步細化,紹興十三年(1143年)宋高宗明確規定“臣僚花朵各依官序賜之”,親王和宰臣簪大花一十八朵、欒枝十朵,以下官員按照品級逐步遞減,品級最低者僅簪兩朵而已。同時規定百官用羅花,禁衛、諸色祗應人(內侍官)只能用絹花,規定可謂不厭其煩。
簪花是宋代宮廷宴會中非常重要的禮儀,可分為賜花、簪花、謝花三個環節。通常情況下,簪花在御宴進行至一半時進行,“酒五行,正安之樂作。……賜花有差。少頃,戴花訖,……謝花再拜,分東西升階就座。”隨著“正安之樂”的響起,整個宴會已達高潮,這時皇帝宣布賜花,“群臣下殿,然后更衣,更衣后再坐,則群臣班于殿庭”,內侍將事先準備好的宮花捧送于各位官員;实邸⒂H王、重臣由內侍簪戴,其他官員則自己簪花。有時皇帝還會親自為某位官員簪花,以示恩寵,前文提到的陳堯叟、寇準就曾獲得這一殊榮。群臣簪花完畢后要向皇帝謝恩,最初官員在謝恩時不需離開自己的座位,天禧四年后,朝廷采納直集賢院祖士衡的建議改為在殿庭中間集體跪謝,成為定制。宴會結束后,預宴官員要簪花而歸,不戴歸私第或由仆從持戴的行為則視為對皇帝不敬,“違者糾舉”,并要受到懲罰。
宋代宮廷宴會中所簪之花可分為鮮花與人工花兩種。百花之中,宋人最愛牡丹,其中又以千葉牡丹最為珍貴,只有皇帝和大臣才能簪戴。不過,真花在簪戴時極易受損,官員往往不免忙于收拾凋落花瓣,狼狽不堪,因此宋代宮廷宴會中的御花大多是人工制作的布花。蔡絳《鐵圍山叢談》中記載了徽宗朝的三種人工花,最華麗的是“滴粉縷金花”,以金絲鑲嵌制成,“極其珍藿”。其次是羅帛花,用于春秋大宴,“甚美麗”。再次是絹帛花,材質最為普通,只在接待遼使時使用,目的是“示之以禮儉”。南渡以后,由于財政拮據,御花多以普通的羅、絹為主,遠不能與“滴粉縷金花”相媲美。
隨著簪花成為一種正式的禮儀,它也不可避免地附加了一些政治色彩。例如最初御宴官員在謝花時可以不離開座位,真宗時期改為集體于殿庭中跪謝,意圖明顯在于強調君恩浩蕩。再如高宗對賜花數目的繁瑣規定,顯然是借此來強化現實權力結構。南宋以后,簪花逐漸淡出宮廷,至明清時期男子已不再簪花,“俗惟婦女簪花”,大致已與今日無異。
(楊倩麗,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