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儒學牌 上傳統課 唱文化戲 曲阜師大 不在故紙堆里講經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20 瀏覽次數:次
孔子故里,山東曲阜,曲阜師范大學的學生們浸潤在濃濃的校園人文氛圍中,沉潛青春。
“從孔子家鄉的大學里走出來的學生,如果不熟悉《論語》,臉上會掛不住的。”學生蔣雪影說。
《論語》選讀課,已在曲阜師范大學開設了20多年。歷史文化學院成積春教授,從1991年開始為本科生教授這門課,他說:“這些傳統文化課讓學生們更知禮、更儒雅,更有文化根基。”學校自編的校本課程教材,還被濟南、濟寧等地多所高校引進。學校還要求,每個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傳統文化類相關課程,至少要超過72學時,修滿3個學分。
“當代社會孔融還該不該讓梨?”“人性本善還是本惡?”此類話題出現在曲阜師大的傳統文化課堂上。“青少年就像瘋長的小樹,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幫我們清除掉雜枝亂葉。”學生劉曉東說。“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不是在故紙堆里講經,而是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提高大學生的國學修養。”曲阜師大黨委書記荊兆勛說。
成果“高端化”,學術“大眾化”,讓傳統文化在校園散發出新魅力。該校傅永聚教授所著《生活中的儒家倫理》,匯集日常生活中200多個膾炙人口的小故事,榮獲首屆山東省社會科學普及優秀作品一等獎。一場場專題講座爆滿,一座難求。該校創辦的中華孔子網,總瀏覽量已近30萬人次。
“儒家文化齊魯行”團隊深入鄉村、社區、企業,學生身著漢服表演成人禮、射禮;雅樂社面向市民舉辦公益演出,一年十余場;“孔子文化月”活動連續舉辦7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據介紹,學校現有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社團36個,占社團總數的近1/4。“傳統文化只有在民間扎下根,才能真正接地氣。”文學院院長單承彬教授說。
曲阜師大師生的“扎根”,體現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引入課堂教學和大學生社會實踐。教授帶領學生團隊,建起地方戲曲劇目劇本搶救整理資料庫;非遺傳承人被聘為學校客座教授;與周邊地市文化部門聯合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協同研究中心。在該中心的支持下,山東漁鼓等3種地方曲藝成功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取材自民間曲藝,由音樂學院創新編排的群舞《大鼓小妞》,捧得中國舞蹈荷花獎銀獎。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