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珍貴典籍史話:記述國圖新入藏《永樂大典》往昔藏者行蹤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fā)布日期:2016-07-20 瀏覽次數(shù):次
《永樂大典》 資料圖片
編者按:本文節(jié)選自《〈永樂大典〉史話》,該書為《中國珍貴典籍史話叢書》中的一種。《中國珍貴典籍史話叢書》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支持立項、由國家圖書館組織實施的珍貴古籍宣傳推廣項目,旨在深入揭示《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所收錄的中華民族珍貴典籍的重要價值和文化內(nèi)涵,用通俗的語言講述珍貴典籍背后的故事,挖掘其產(chǎn)生和流傳的歷史,為社會公眾提供關(guān)于傳統(tǒng)典籍歷史文化的普及讀物,為廣大文史愛好者和從業(yè)人員提供學習資料,為專家學者提供研究參考。該項目立足《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優(yōu)中選精,規(guī)劃首批選題100種,涵蓋漢文古籍經(jīng)、史、子、集各部,并涉及甲骨文獻、簡帛文獻、敦煌遺書、碑帖拓本、輿圖、少數(shù)民族文字文獻、佛教典籍等諸多類別。每種史話所涉及的現(xiàn)存古籍大都具有較高的版本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chǎn)。本版上一期刊登了黃愛平撰寫的《文瀾閣〈四庫全書〉的變遷》一文,摘編自《〈四庫全書〉史話》(待刊)。本版將陸續(xù)刊登該《叢書》中部分珍貴典籍史話的精選,以饗讀者。
舉世聞名的《永樂大典》,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的珍品,全書凡22877卷、目錄60卷,分裝10095冊,備有永樂正本、嘉靖副本兩部。但正本的下落,自明嘉靖間重錄后,史籍記載撲朔迷離,或存或亡,后來有種種猜測,但至今從未見過正本的片紙只字,所談《永樂大典》,皆是指嘉靖副本。清乾隆間修纂《四庫全書》,曾對《大典》作過清點,已缺2000余卷,尚存十分之九,大體完備,故清王朝修《四庫全書》《全唐文》等都利用過。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永樂大典》慘遭空前厄運,絕大部分被焚毀,幸存少數(shù),亦遭侵略軍糟蹋、搶奪。傳世至今的嘉靖副本殘卷約近820卷,僅及原書的百分之四強,而且散藏在十余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數(shù)十個公私收藏機構(gòu)。尤其私人藏家的秘不示人及藏主離世或易手,增加了調(diào)查的難度。
2007年11月,國家圖書館來函告知,加拿大華裔袁葰文女士送來《永樂大典》模韻湖字卷2272~2274共3卷1冊,邀我于當月27日上午赴館參加鑒定會議,參與鑒定的專家還有傅熹年、丁瑜、白化文。該冊《永樂大典》從封面至紙頁皆無缺損,品相完好,其內(nèi)容為有關(guān)“湖”字的唐、宋、元詩文,字跡端工的館閣體,當是真品無疑。據(jù)連筠簃《永樂大典》目錄,湖字韻為卷2260~2292,凡33卷,今存19卷。今國家圖書館藏卷2270~2271這一冊,往下正好是鑒定的卷2272~2274這一冊,再往下卷2275~2276這一冊又為國家圖書館所藏,袁女士帶來鑒定的這一冊,彌補了湖字韻的缺卷,達到了承上啟下的聯(lián)結(jié)作用。
我曾向袁女士詢問該冊來歷,對方卻不愿詳談,今檢《大典》有兩方藏書印章“曾在袁安圃處”“南通沈燕謀藏”,袁女士只承認袁安圃為其父親。因當時匆忙,無法進一步查索袁沈兩人生平,歸來常念此事,經(jīng)查索,將兩人生平梗概敘錄如下:
袁安圃(1904—1963),名樊,字夢庵,號安圃,江蘇吳縣人。袁氏是典型的民國年間的文人,但不是藏書家,從“曾在袁安圃處”,表明這冊《大典》僅是在他那里作過停留,短暫的收藏過客而已。真正的藏家,應當是南通沈燕謀,但有關(guān)民國人物的辭典,皆未見其人。這樣,我便把這事放下了,數(shù)月后偶讀錢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時卻發(fā)現(xiàn)了沈燕謀的行蹤。1950年,錢穆在香港創(chuàng)辦新亞書院,每周六晚7~9時設(shè)一講座,“有一老者,每講必來。散會后,仍留三樓辦公室閑談,乃知其為江蘇南通籍沈燕謀,與胡適之同年出國留學,在美學化學,歸國后協(xié)助張騫季直在滬辦工廠。以其余暇,瀏覽古籍,方專意陳壽《三國志》。在港無事,交談既熟,遂成至友。”新亞書院創(chuàng)建之初,既缺人手,又乏經(jīng)費。沈燕謀既為錢穆“至友”,亦為新亞發(fā)展作出貢獻。1954年秋,新亞得到美國雅禮協(xié)會捐款,擴大校舍,后又得美福特基金會捐款,在九龍農(nóng)圃道新建校舍,美國來人商談,錢穆邀沈燕謀翻譯,后“建筑事均交沈燕謀一人主持”。沈燕謀籌劃建造新亞書院校舍之功,當不可沒。后任新亞書院圖書館館長,并采購藏書事宜。1969年新亞書院20周年紀念,錢穆應邀返港,又見到了沈燕謀,錢穆記道:“又晤沈燕謀,彼實已在病中,方讀余《史記地名考》,言談不倦。及余自港返,唐(星海)沈兩人忽已先后逝世。”沈燕謀在香港新亞書院的一段生活,曾撰有《南村日記》,刊載于《大成》雜志。
沈燕謀瀏覽古籍,喜收藏,其藏書樓名行素堂。1949年赴港后,藏書星散,山東大學有部分善本書即來自行素堂,今拍賣行偶有行素堂藏書展拍。這冊《永樂大典》得之何處,何年入藏,他與袁安圃的關(guān)系,此冊《大典》既為“南通沈燕謀藏”為何卻在袁安圃后人處,這些皆無法得知了。好在這冊《大典》已由其后人捐賣于國家圖書館,回到祖國懷抱,這是最要緊的事,故筆者絮絮叨叨記述其往日舊藏者之生平。
(作者系中華書局編審)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