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珍貴典籍史話:文瀾閣《四庫全書》的變遷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20 瀏覽次數:次
《四庫全書》(部分) 資料圖片
《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據《四庫全書總目》統計,它著錄書籍3461種,存目書籍6793種,總計達10254種,囊括了從先秦到清代乾隆以前中國歷史上的主要典籍。在18世紀,像《四庫全書》這樣的文化巨制,不僅在中國,就是在當時的世界上也絕無僅有。
《四庫全書》修成以后,為了保管和利用,乾隆皇帝先后下令將其中著錄的3000余種書籍抄成一式七部,每部均為36000余冊、6100余函,分別收藏于仿造寧波天一閣規制而專門建造的七座藏書閣中。這就是著名的四庫七閣,即北京紫禁城的文淵閣、圓明園的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盛京(今沈陽)故宮的文溯閣,以及江蘇鎮江的文宗閣、揚州的文匯閣和浙江杭州的文瀾閣。然而,近代以來,清朝統治由盛轉衰,列強入侵,戰亂不斷,整個中國社會都陷入動蕩不安之中,七閣《四庫全書》也經歷了坎坷曲折的歷史命運。其中,尤以文瀾閣《四庫全書》聚散離合的經歷最富傳奇色彩。
乾隆五十五年(1790),江南三閣《四庫全書》抄成送藏之后,江浙兩省的地方官員遵照乾隆帝的旨意,選擇專人掌管各閣書籍,并允許當地士子進閣借閱抄寫。由于《四庫全書》中收有不少當時社會上已經失傳的珍本、善本,因此,前往閣中看書、抄書的士人絡繹不絕,盛況空前。但好景不長,太平天國運動發生,文宗、文匯兩閣《四庫全書》被毀,文瀾閣《四庫全書》也遭遇厄運。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天國軍隊第二次攻打杭州,文瀾閣在戰亂中倒塌,閣中珍藏的《四庫全書》大量散佚。當地著名的藏書家丁申、丁丙兄弟,在杭州城西的留下鎮躲避戰亂,發現市集上一些賣食物者所用的包裝紙居然是《四庫全書》的書頁。他們大為吃驚,立刻開始撿拾搜尋,當即收集到數十冊。又立即招募年輕力壯者數人,冒險前往杭州,到文瀾閣廢墟上翻撿搜尋,并把找到的書冊連夜運回留下,每晚都要奔波往返數十里。有時在途中遇到太平軍盤詰,就以收購字紙為名僥幸過關,以致太平軍都知道這些有字之紙能夠賣錢,紛紛把戰亂中幸存的斷簡殘編,捆載馱負,出售給丁氏兄弟。為擴大搜尋范圍,丁氏兄弟還委托書商協助收購。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總計從戰亂中搶救出8000余冊文瀾閣的散佚圖書,約占《四庫全書》原有數量的四分之一。
光緒七年(1881),清政府撥款重建文瀾閣。文瀾閣《四庫全書》回歸原址。丁丙、丁申兄弟又著手補抄工作,從光緒八年到光緒十四年,歷時7年,共抄補缺失書籍2174種,補足缺卷書籍891種,計26380冊,合之劫后余生的8389冊閣書,總數達34769冊,大體恢復了文瀾閣《四庫全書》的規模。1911年,浙江公立圖書館建成,文瀾閣《四庫全書》移至該館保存。其后又經過幾次補抄以及整理,江浙三閣僅存的這部《四庫全書》終于得以恢復原貌。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浙江圖書館立刻對文瀾閣《四庫全書》的轉移作了安排。7月底,140箱《四庫全書》連同浙圖和寧波天一閣的善本圖書,共計228箱國寶,開始了充滿曲折的大搬遷。一批批護寶人員帶著這些珍本秘籍,從杭州出發,時而水路,時而陸路,先到浙南,繼往貴州,1944年又轉到重慶。抗戰勝利后,歷經輾轉搬遷的文瀾閣《四庫全書》終于在1946年完好無缺地回到了它的故鄉杭州,由浙江省圖書館珍藏至今。
(黃愛平,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