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明與當代世界——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濟寧衛星會議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9 瀏覽次數:次
8月27日,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濟寧衛星會議“儒家文明與當代世界”在曲阜召開,來自海內外的70余位學者參加了這次盛會。大會由國際歷史學會(ICHS)主辦,中國史學會、山東大學、濟寧市人民政府承辦。大會圍繞主題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了熱烈討論。
儒家文明的歷史形態與未來走向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楊國榮以“仁”與“禮”為視域對儒學的歷史形態與未來走向作了探討,他認為“在傳統儒學中,仁與禮盡管側重不同,但本身都兼涉理性秩序與情感凝聚,這種交融也從一個方面為自由人格與現實規范、個體領域與公共領域、和諧與正義的統一提供了內在根據”。山東大學儒學院陳炎認為“正是在夏商周三代宗法社會的歷史背景下,從親子血緣關系出發,以‘愛有差等’來論證‘禮有別異’的儒學誕生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哲學系李晨陽從儒家視角審視了“人類世新人本主義的文化根源”,他認為就人類世和文化根基而論,儒家思想對于新人本主義具有重要意義,儒家思想的天、地、人三才和諧觀念預見了人類世。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景海峰認為,新的中國哲學系統的整合與構建,特別需要包容的氣度、開放的胸襟和不斷的反省與調適,而開展文明間對話,要在不同文化系統的相互激蕩之中,重新確立自我的身份性,找準自己的位置。
儒家文明的內涵特征與現代精神
儒家文明在歷史的展開中豐富而多面,其內涵特征與根本精神值得我們深思。浙江省儒學學會執行會長吳光認為,孔子奠定又在歷史中不斷生成的儒家文明由道義學理、制度文物、禮儀風俗三大部分構成,具有道德理性、人文性、整體性、實用性、開放性五大特征,其根本精神就是以道德為本位、以人生為終極關懷并且變化日新的道德人文主義。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從儒家的“中道觀念”探討了中國的史學傳統,他認為“中道觀念是上古圣王為政理民的智慧結晶,其傳承發展與中國早期史學傳統的品格關聯密切,影響后世很大”。臺灣東吳大學劉源俊認為,孔子儒學的現代精神可以概括為明倫、和群、格致、閑適、超越五個方面,孔子教育思想的精義可用五點概括:德性與學問并重,學、思、行相輔,情理兼顧,本立而道生,致中致和。澳門理工學院譚世寶認為,中華文化的復興,實有賴于漢字及孔子道德文化財富的復興,其關鍵之處,在于將原本的漢字文化重新挖掘整理研究。山東大學儒學院曾振宇認為,自由思想在儒家文明中源遠流長、獨具一格,仁在普遍的人性中是無條件的命令,無條件意味著自由,仁是儒家自由意志視域中的自由。
儒家文明的核心價值與當代世界
儒家文明是一套價值系統,其中的一些核心價值于當代世界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韓國首爾大學郭沂認為,儒家文明中的核心價值仁義、泰和同樣具有現代意義,在全球化和現代化過程中,儒家文明一定會為世界貢獻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觀。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陳衛平認為,仁義禮智信是儒學的核心價值,仁在其中有著本體論的統貫意義;作為儒家價值觀的制度化,禮儀要落實到生活的每個細節。臺灣中大哲學研究所李瑞全認為,儒家文明的弘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發展,儒家天人合德、天下一家、仁者與天地萬物一體的理念可以突破現代民族國家的局限。
此外,還有學者從文藝美學、道德情感、家庭德育、東亞儒學、治國理政、生生不息、群己之辨、大同儒學等角度或范疇探討了儒家文明與當代世界的重要意義。以上討論廣泛而深刻,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時代下儒家文明所煥發出的生機與活力。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