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研討儒學與中國古代國家治理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9 瀏覽次數:次
日前,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2015)主題專場“儒學何以為治:儒學與中國古代國家治理”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大學召開。會議聚焦中國歷史上的儒學與國家治理實際運作狀況,致力于對相關問題的深入探討。
會議召集人復旦大學教授李若暉認為,人的行為在制度與道德兩個維度中得到體現與制約,兩者相結合,構成人的基本行為模式。這一模式向下相關于社會結構,向上相關于哲學思想,這四者合一的中國古代國家治理體系可以稱之為“德性政治”。歷史地看,德性政治的完美體現是周禮體系,其要旨可概括為“主權在上,治權在下”。即周天子在名義上掌握國家主權,而治權則被逐級分割。周禮崩壞之后產生了以暴力為基礎的秦制。秦制崩潰之后,漢制實質上是以秦制為核心規訓儒學的結果,尤其是至西晉以《周禮》體系重構律令,以及“準五服以制罪”,使得秦制之單向性倫理打破了儒學的雙向性倫理,構成陽儒陰法的治理體系。于是從漢代起,就出現了對于“君主專制”的批判,并在唐代形成君相分權的中書政事堂制,這一制度在唐宋時期被視為“天下為公”的象征。
來自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等高校與研究機構的學者參加會議,分別從國家治理方式的古今貫通,國家治理的儒學根基,制度、政治與思想的互動等角度進行了深入探討。與會學者討論激烈,有力地推動了相關領域的研究。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
上一篇:貴州“國學云”明年投用
下一篇:《三十六計》圖文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