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哲學啟蒙還是早一點好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8 瀏覽次數:次
近日,江蘇揚州梅嶺小學西區校為三到六年級學生開設了哲學必修課,結果卻讓人有點糾結。有人贊同,認為哲學有益,啟迪心智應從娃娃抓起;也有人質疑,認為哲學晦澀難懂,兒童難以接受。
“哲學太抽象,一旦試驗失敗,就等于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筆者挺理解家長這個觀點的,大概哲學在他們眼中,和NASA發現的新地球一樣遙遠。實際上,哲學的希臘語意思無非是“愛智慧”,曾是人類一切學科的母體。修辭學和邏輯學是從這個母體中孕育出來的,數學曾與它密不可分,文學藝術更是與哲學伴生的。西方哲學史上,兼具哲學數學家身份和兼具哲學文學家身份的人多得不得了。如果不是狹隘地從一個學科上理解哲學,它其實可以當作“知識”或者“智慧”的同義詞,肯定不會和語文、數學爭搶“寶貴的學習時間”,也沒聽說一個喜歡“知識”和“智慧”的孩子小升初會失敗。
說實話,筆者個人認為,如果一個孩子真因癡迷哲學而擠占了學習小學語文、數學的時間,反倒是前途無量。
另外一種比較慎重的觀點來自哲學學者,他們認為小學哲學課要在定義清楚、內容清楚和教學方法清楚的基礎上進行,這大概可以看作一種行家的慎重,一種越是內行越不鼓勵“輕舉妄動”的態度。西方哲學經歷了三次歷史轉向,當代哲學至今沒有擺脫“哲學終結”的爭論。此外,中國哲學的特殊性,也使授課設計變成了一項高難度的事情。如果讓一個學者回答如何講哲學的問題,相信他的頭腦中幾乎會下意識地跳出上述這些復雜的關聯。
但哲學啟蒙不等于哲學研究,小學生需要的只是前者。一些基礎的哲學問題仍然是永恒的,而那些人類啟蒙時代的哲學,天然地與一個人成長中的啟蒙時期契合。梅嶺小學西區校的哲學課上,孩子們討論的是“幸福是什么”“快樂是什么”,這正是古希臘人孜孜以求的問題。
比如,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生活是有德性的,但快樂也是幸福的外在條件,可以討論一下“有德性”和“快樂”發生沖突的情況下,幸福該如何定義;再比如,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區分了不同等級的快樂,從最原始的生理需要一直到內心的寧靜,也可以引導孩子們分析一下人生快樂的層次。這些問題,如果講述得法,都在“三到六年級”學生們的理解范圍內,但其所訓練的,卻是通過思辨層層深入問題本質的思維;其所涉及的,卻是“什么樣的人生才值得過”這樣的深刻主題。
在原則上說,哲學的啟蒙,還是越早越好。鼓勵獨立思考而不是服從權威,鼓勵推演真理而不是接受教條,才是哲學教育的意義。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