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爭鳴:回歸中國本乎情理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8 瀏覽次數:次
研究中國文學史,立足于中國文學本位;研究中國人的精神產品,用中國的視角、價值、方法等,這本是情理中的事。為什么會被人反對呢?無疑這里存在著價值觀的沖突,即“西方中心主義”與“中國本位立場”的價值觀沖突。
近百年來,“西方中心主義”作為文化主流支配著世界。中國學人自“五四”始,即以西方的價值尺度來衡量中國事物,從而顛覆中國傳統的價值體系。在文化界則是顛覆中國的經學價值體系,建造新文化的大廈。這本是為民族振興所采取的一種積極行動,但其發展到極端,便出現了連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的情況。大批中國學人視“五經”為統治階級麻痹勞動人民的精神鴉片,視“五經”所倡導的仁義禮智為封建道德,視美刺比興的傳統文學理論為封建的政治教化等等。用西方概念規范中國學術,變成了學術界的普遍法則。學者們一方面視中國傳統札記、評點、注釋、考辨之類的研究缺少系統性、科學性,而代之以縱橫馳騁式的論說、條分縷析式的科學歸納和系統分析;而另一方面則又在根據西方概念對中國經典中的材料進行肢解、歸納、劃分,使中國文化的精血大量流失。在科學觀念指導下,人們將知識系統的開掘認作治學的第一要義,而忽略了精神本質的探討。20世紀80年代后,此種情況愈演愈烈,學術研究變成了以著述為能事的技術性競爭,完全拋棄了傳統“君子之學以美其身”的治學宗旨與“明道救世”的治學理念,再不談什么社會責任、人格培養。出現了論古道今而言不及義、著作等身而人格萎地的現象。文史研究本是為了建造人類精神文明的燈塔,讓這燈塔指引人類的航母沿著健康、快樂、幸福的方向行駛?墒茄巯滤吹降膭t是在學術大繁榮的表面下,人類精神的大墜落。燈塔越建越高、越多,上面卻看不到精神的光亮,人類航母在黑暗中面臨重重危機。面對這一現實,近年來一批學人開始反思,反思百年來的成敗得失,反思學人應該為人類承擔的文化使命,反思人類積累了數千年的中國智慧如何服務于當代,反思如何擺脫西方中心主義的困擾,在充分尊重百年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喚回被近代學人所拋棄的中國立場、中國視角、中國價值、中國方法,重讀經典,重寫文學史,重現中國文化精神的輝煌。方銘先生所代表的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興起的帶著活力與生機的文化思潮。
用西方概念規范中國學術,其結果必然背離中國學術的實際。一個典型的實例,就是以上古神話作為中國文學源頭的問題。大多《中國文學史》著作之所以要把上古神話作為文學史源頭,其根據便是因西方文學史是以神話開頭的。方銘先生在回歸中國文學本位的思考中指出:“六經”是中國文學之源,在中國文學中找不到神話源頭的實證。而王先生則認為《山海經》《莊子》《列子》《淮南子》《楚辭》中的神話內容就是實證,并且反問方銘先生“六經”又是從哪里來的”?我不同意王先生的觀點,也不同意學界關于神話與中國文學關系的主流觀點。理由如下:第一,王先生上舉的這些書的成書年代沒有一部能早于“六經”的,而且沒有一部系統地記述神話或以記述神話為目的的,根本不具備文學源頭應有的素質。第二,秦漢以來的文學作品中,隨處可以見到六經的影響,而卻沒有任何蛛絲馬跡可以證明文學之源在神話者(除個別作品取材于神話外)。第三,今大多文學史著中所舉的上古經典神話故事,如后羿射日、女媧補天、女媧造人、共工觸山、盤古開天等等,卻皆是出現在漢代文獻中。研究者為了遷就西方理論,于是認為這些神話產生的早,只是記錄的太晚。但是中國文字產生之初,應該是神話意識最為濃烈的時代,為什么當時人不把他們十分崇拜的神們的故事記載下來,而卻要等到理性高度發達的戰國秦漢人記述呢?顯然這是說不通的。第四,更主要的一點,在西方的觀念中,神話是一種文化形態,只能產生在人類社會的初期。隨著自然力的實際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然而在中國,我們看到的是神話存在于整個歷史中,只是人們在用西方概念規范中國學術的過程中,感到此與西方理論不合而不敢承認這一事實而已。故把漢代文獻中的神話,認作是上古神話的遺存;漢以后的神話,如《搜神記》《封神演義》之類明確署“神”字號的作品,則被改題為志怪、神魔之類的名目,以表示神話已不再存在。至于20世紀后半期以來出現的大量外星來客、宇宙大戰以及死去幾百年的人突然闖入現代生活或現代人闖入古代皇宮之類的神話電視、電影,則被命名為科幻影片或穿越劇。但要問這些形式上分明與神話沒有什么兩樣的故事,為什么不能叫作神話呢?如果我們把中國神話的歷史變遷做一分析,便會發現,在中國文化史上,神話從來就沒有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存在過,它是一種依附于歷史文化思潮而存在的敘事形態和思維形態。在五帝三王時期,它主在講述歷史,所謂大禹治水、黃炎之戰、黃帝戰蚩尤等神話,實是歷史的神話化。秦漢魏晉時期,它主在闡述哲學理論,像盤古開天之類,顯然是陰陽哲學的圖解。元明時期,其敘述主題變換為宗教性內容,如《封神演義》《西游記》之類,可謂宗教的神話化。因此說神話是中國文學的源頭,顯然是不能成立的。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國學研究院)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