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中的儒學暨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成立五周年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辦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8 瀏覽次數:次
道行天下網消息,近日,“重構中的儒學暨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成立五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舉行。樂黛云、杜維明、牟鐘鑒、陳來、郭齊勇、楊國榮、張祥龍、李明輝、朱漢民、鄭宗義、王博等來自中國內地、香港、臺灣的40余位學者出席了會議。
會議現場
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原所長樂黛云先生首先作了精彩致辭。樂先生回顧了湯一介先生在儒學研究院初創期對未來發展的整體規劃,指出“中國思想如何走向世界”是湯先生與自己始終在考慮的問題。樂先生肯定了儒學研究院成立五年來取得的科研成果,并表達了對儒學研究院發展壯大的期許。
儒學研究院院長王博教授匯報了儒學研究院過去五年的主要工作。他指出,儒學傳統在當代不應僅僅停留在學術參與層面,更應關注對社會的重建和對整個中國的塑造。他希望儒學研究院未來能夠成為一個開放的平臺,在進行儒學內部對話的同時,搭建起儒學與其它思想間對話的橋梁,增進跨學科的學術交流。
之后,與會學者以“重構中的儒學”為主題,分別對“儒家思想與現代社會關系”“儒家思想在社會建構中的作用”“儒家傳統之研究與發展”等三個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與會學者認為,儒學的重構要將儒學與現代社會結構重新進行串接,面對近代以來西方思想對中國文化的沖擊,重新建立一個回應當下、創建未來的整體,要超越傳統。當代儒學既要重視發展民間性、發現自己的元素與價值,也應對人類社會面臨的普遍問題有所回應;既要重視民族的主體性,也要關注西方啟蒙主義的挑戰,面對國際上針對儒學復興的批評,要有清醒和審慎的認識。與會學者也表示,每一個時代都應該為儒學增添新的內容,把學術精神和學術思想整理出來。
與會學者認為,當代社會處于“第二次新文化運動”的初期,這次文化運動中要努力彰顯儒學的價值。儒學的核心是“仁”和“禮”的統一,“仁”突出了人之為人的內在價值,“禮”側重于考察實現這種價值的方式。當前要重新考慮如何回到“仁”和“禮”的統一,在新的時代為“仁”與“禮”賦予新的意義。儒學就是如何做人的學問。因此要倡導“關心他者,創新儒學”的理念,塑造“有仁義、有涵養、有操守、有容量、有坦誠、有擔當”的君子群體。同時也要警醒,在繼承和弘揚儒家文化時要有所損益,應減損儒家文化中不適應現代社會的內容,將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與中國文化優秀傳統結合在一起,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發展。
與會學者認為,推進儒學的研究與發展要注重理論建構,立足于傳統,吸收更廣泛的思想資源。可從以下四點著手:第一,要冷靜面對“儒學熱”,承擔起責任,對社會上的“儒學熱”加以引導;第二,要把儒學落地,努力使儒學回到大眾生活,如維護傳統家庭關系、儒家經典禮樂進入主流教育、組建儒家社區等;第三,要避免把儒家文化變為中國沙文主義,儒學是東亞共同的文化遺產,應成為世界的儒學,所以儒家學者應該打開胸懷、擴大格局,不要陷入狹隘的門戶之爭;第四,講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時,一定要堅持文化的主體性,不能忘了自己文化的根源。
與會者合影
背景介紹:
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成立于2010年6月29日,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學者湯一介先生任創院院長。儒學研究院的目標和宗旨是:“放眼世界文化潮流,傳承儒學思想精粹,闡釋儒學特殊理念,尋求儒學普遍價值,創構儒學新型體系。”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