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非遺”,該往何處安放?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8 瀏覽次數:次
蔣麗娟制作的繡花鞋。
王麗蓉編織的“幸福魚”中國結。
為北京“非遺”絹人。資料圖片
北京“非遺”吹糖人。 資料圖片
靠近天安門的前門一帶,歷來是北京老字號的密集區,也是展示北京文化藝術的重要場所。京繡、中國結、面人等老北京的“非遺”技藝曾在這里占有一席之地,向中外游客展示著京城文化的魅力。然而,隨著近年來的城市改造,前門這些展示北京“非遺”技藝的店面逐漸被迫撤離,變得“無家可歸”……
租金昂貴,不得不撤店搬離
記者在北京王府井大街新建的金街購物廣場的地下一層,見到蔣麗娟和她出售繡花鞋的攤位,這是她搬到金街廣場開張的第一天。
“今天生意如何?”
“一般吧,這個購物廣場是新開張的,人流還不旺,和前門沒法比。”蔣麗娟一邊把繡品擺放整齊,一邊說道。
今年60歲的蔣麗娟自小跟著外婆和母親練得一手好針線活。曾在一家大型國企擔任高級機械工程師的她,在47歲那年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辦理內退,開始制作繡花鞋。之后,蔣麗娟就把全部心思傾注在小小的繡花鞋上面。心靈手巧再加上祖傳的刺繡技藝,使得繡花鞋在她這一代手中被發揚光大,成為北京市的區級“非遺”項目之一,她自己也被授予“京都巧娘”的稱號。
蔣麗娟制作的繡花鞋,從繡工上來講屬于京繡。京繡的歷史并不長,但它受蘇繡、湘繡、粵繡、蜀繡的影響,博采眾長,工藝考究。京繡所選面料一般是最好的綢緞,而繡線除了傳統的蠶絲外,還以黃金、白銀錘箔,捻成金銀線用于服飾繡品中。其繡制手法一般是先用金銀線盤成花紋,再用色線繡在紡織平面上,這種用金銀線繡出的龍、鳳等圖案又叫“盤金”,在中國繡品中獨一無二,盡顯皇家氣派。
經過幾十年學習研究,蔣麗娟在家里開辦了巧娘工作室,制作出“十二生肖”童鞋、“平安鞋”、“三寸金蓮鞋”等一系列繡花鞋工藝品。其中,“十二生肖”童鞋、“三寸金蓮鞋”等曾被國家旅游局授予銀獎。她最為拿手的“虎頭鞋”系列,也被團中央授予中華民族傳承特別貢獻獎。近年來,無論是在北京的“科博會”、“文博會”,還是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她的繡花鞋都大受歡迎。
去年9月,為了配合北京市政府相關部門將前門大街打造成文化街,蔣麗娟和其他十幾位“非遺”傳承人,帶著他們的產品在前門西河沿街開設了店鋪,向來往的中外游客展示和出售“非遺”產品。
“那時,店鋪是免租金的。我的繡花鞋是賣得最好的‘非遺’產品之一,一個月的營業額能有上萬元。”蔣麗娟說。
然而,好景不長。今年,西河沿街道開始進行商業改造,雖然北京市要求改造后的西河沿街道仍然必須打造成文化街,但對于開發商來說,免費提供店鋪已不可能。而新的店鋪租金是每月8000元,這讓蔣麗娟和其他“非遺”傳承人望而卻步。“非遺”店鋪一家家撤離,而蔣麗娟是最后一個撤離的。“我們舍不得前門這塊展示北京‘非遺’的寶地,但月租太高,我們承受不了。”蔣麗娟無奈地說。
頻頻換地,北京“非遺”的“游擊戰”
事實上,除了全聚德、盛錫福這樣有經濟實力的老字號,許多北京市的“非遺”都面臨著“無處安放”的尷尬境地。
北京老字號協會開發部部長吳樹友是北京市“非遺”傳承人公認的“領頭人”。在他的組織下,北京“非遺”傳承人近年來一直在嘗試抱團闖市場。然而,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這場闖市場的戰斗一直處于“游擊戰”的狀態。
在吳樹友那里登記的,有大約兩三百位“非遺”傳承人。有些“非遺”產品適合走市場,有些不適合,吳樹友從中挑選幾十位,帶著他們一起闖市場。然而,大部分“非遺”傳承人沒有太強的經濟實力,承受不起北京過高的店鋪或者攤位租金。再加上許多“非遺”產品都是手工制作,制作周期長且無法批量生產,導致產品成本較高,銷售數量少。這些都成為“非遺”走市場的制約因素。
“近年來,我們基本一直處于‘打游擊’的狀態。哪個商場搞活動,邀請我們,我們就過去擺售,提高人氣;哪里有相關的展銷會,我們也聯系去擺一段時間的攤。”吳樹友說,短則幾天,長則一兩個月,基本很難有長時間可以入駐開店的地方。
去年前門西河沿街提供的免租金店面算是個例外,但也維持了不到一年。雖然吳樹友一直努力和開發商協調能否降低店鋪租金,但并沒有取得太好的效果。
沒辦法,吳樹友只好憑借自己個人的關系,為這些“非遺”傳承人在金街購物中心找到了新的售賣處。但這也只是暫時的,吳樹友也不清楚,購物中心能為他們免費提供場地多久。
“這些‘非遺’產品需要有一個長期穩定的展示、銷售平臺,這樣,‘非遺’文化才能在市場上立住腳,才能真正活起來,傳承下去。”吳樹友說。
創新,才能讓北京“非遺”活下去
“我和傳承人們都談過,‘非遺’走市場不容易,要讓市場接受產品,必須有創新的理念。”吳樹友說,但有些傳承人因循守舊,沒有創新意識,根本無法在市場上立足,而有些傳承人在這方面就做得非常不錯。
今年50多歲的王麗蓉是地道的北京人,從小喜愛編織中國結。她開動腦筋,突破中國結的傳統樣式,開發了許多新穎別致的樣式,“幸福魚”、“五色粽”、“十二生肖”、“小老鼠嘴含錢”(寓意“數錢”)的小掛件……深受年輕顧客的喜愛。雖然每件產品賣的價格都不高,但她每天的銷售額都相當高。
“空閑的時候,我總會想想顧客喜歡什么圖案,年輕人喜歡什么樣式,然后再自己琢磨把心中想的那個樣式編出來。”王麗蓉說,中國結很多人都會編,但很少有人能像她那樣編出那么多花樣來,而這也是她的中國結產品受歡迎的重要原因。
現在,王麗蓉除了編織售賣中國結,空閑時間也排得滿滿當當的。她每周都受邀去北京市的一些小學和培訓機構,為大家教授中國結的編織技法。“政府倡導‘非遺’文化進課堂,孩子們喜歡我的作品,尤其是一些在市面上少見的新奇樣式,總能引起他們的興趣。”王麗蓉說,學校方面也會給予她一定的工作報酬,既能提高收入,又能把自己的技藝傳承下去,何樂而不為呢?
的確,北京“非遺”走市場,一方面需要有一個穩定的展示、銷售的平臺,另一方面,也需要依靠傳承者自身的不斷摸索創新,只有內外兩方面共同努力,北京“非遺”才能變得更有活力。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