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近代中國老莊學》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7 瀏覽次數:次
華中師范大學劉固盛、劉韶軍、肖海燕合著的《近代中國老莊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注意到近代學術思想發展的特殊性以及老莊學自身在時代變革的推動下所體現出來的經世致用色彩和重大理論價值,首次對近代老莊學進行了較全面、深入的研究。全書60余萬字,分綜論編和分論編(上、下),采取分合結合、縱橫交錯的結構,從整體上全面梳理了近代老莊學的基本內容、思想精神、社會價值,揭示了近代老莊學的主要特點。這是近年來中國思想史研究領域出版的一本十分厚重的學術著作。
將近代老學和莊學合二為一進行通貫性研究,是該書的一個創舉。歷代讀老莊者大多認同司馬遷對老莊關系的闡述,以為《莊子》之學“要本歸于老子”。明人釋德清甚至說,《莊子》是《老子》之注疏,“老子之有莊,如孔之有孟”。老莊早在漢代就已經開始連稱,“老莊”也逐漸稱為道家文化的代言人。學術界已有的道家思想研究成果中,無論是通史還是斷代史,大多是對老學或莊學的分別研究,這當然主要是由于研究者確立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對象所限。然而和前代相比,近代老學和莊學的確具有更為密切的內在聯系和更多的相似性,現存文本也更為豐富,分開也可,合并則更佳。作者的學術眼光十分敏銳。讀者閱讀此書,近代道家思想的全貌可了然于胸。
強調從思想史的高度重新認識近代老莊學的價值,是該書的另一個特點。學術界所言老莊學,主要是指歷代學者對《老子》《莊子》進行詮釋、發揮和研究而形成的一門學問,一般情況下可視為道家學術史,其內容十分浩博。然而由于老莊具有思想的原創性和深邃性、文義的模糊性和文本的開放性等特點,后來者基于不同的時代和立場,便有了異彩紛呈的不同解讀。研究注釋者本人如何、是否領會文本,是研究老莊學的基礎性工作之一。進一步必須思考的是,這些解讀與中國思想史的發展有何關聯?注釋者在解讀過程中表達了哪些有價值的觀點,并借以建立自己的獨特理論?注釋如何反映了時代思想?它的價值在哪里?……對這些問題的解答必須從思想史的角度切入。《中國近代老莊學》的“綜論編”用了大約一半篇幅,分六章闡述了近代老莊學發展的思想文化背景、與時代思潮的關系、與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對儒釋道的深入影響以及老莊學的詮釋路點,基本上把思想史研究的方法延伸到了一切可能觸及的角落。其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綜論編”的六章內容中,除了近代老莊學的文獻綜述屬文獻學基礎研究外,其他五章側重在兩個方面,一是近代老莊學的發展與外部環境的相互影響,二是近代老莊學內部與西學,與傳統文化,與時代思潮方方面面的關聯,涉及內容相當廣泛。事實上,盡管作者研究的對象是近代老莊學一域,但通讀全書,展示在讀者面前的卻是近代社會思想文化波瀾壯闊的五彩全景。
在“分論編”中,該書在數百種近代老莊學文獻中精挑了十八種有代表性且總體上大致能全面反映近代老莊學特點和價值的個案,逐一進行了細致研究。這是合而后分的研究方法決定的,也是該書的第三個特點。個案中的魏源、嚴復、梁啟超、蔣錫昌、高亨、馬其昶、章太炎、馬敘倫、聞一多等人都是近代史上的名家,他們往往能站在時代的前列,在學術上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影響也較為深遠。作者對這些個案的研究,做到了條分縷析和不落俗套,如對嚴復的老學,作者就指出了史華慈的一些誤解。讀者也可借由這部分內容,從“綜論編”的宏觀認識回到微觀考量,進一步深化“綜論編”里闡述的種種觀點。
斷代思想史著述往往很難處理全面與精煉之間的關系,要么巨細靡遺而失之拖沓冗長,要么言簡意賅而失之簡略疏漏。該書很好地處理了這個問題。如果篇幅允許,其他一些重要的老莊學者如丁福保、王力、俞樾、胡懷琛等也可納入其中,或穿插在同類學者的論述中,或許這樣做會使內容更加豐富。
(作者單位:華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