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展有效的書法教育——走近書法教育家陳忠慧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6 瀏覽次數:次
初識陳忠慧教授,見他滿頭銀發,精神矍鑠,聲音洪亮,話語里激蕩著“責任與擔當”。
在山西國學教育基地,談及對娃娃們的書法教育,陳忠慧語重心長地說:“近年來,中國書法所依托的‘人文氛圍’被淡化,傳承中華文化顯得尤為重要,‘根’和‘魂’不能丟!”
追尋中護“根”
翻閱陳忠慧的履歷,循著他的人生步履,體味到一種韌性的“追尋”和“堅守”。今年76歲的陳忠慧,生于河北邢臺,自幼便隨父練習書法。1990年起從事少兒書法教學,25年來教授學生5000余人次,上千名學生在國內外書法大賽中獲獎,因此他被中國藝術家協會授予“全國德藝雙馨書法指導老師”稱號,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春節前,記者走訪了位于河北邢臺前南峪村的“抗大少兒碑林”。這是國內第一座少兒碑林,是陳忠慧帶領學生用了兩年時間建造的,整整100塊碑豎立在這里,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文化景觀。2009年,陳忠慧又積極籌劃,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前夕,在邢臺的東留善固村建成了一座“中華英模碑林”,很快這里也成了青少年學習書法和接受教育的基地。2010年暑假,他一邊輔導孩子寫碑文,一邊建造碑林,又建起了“仙山啟慧少兒碑林”。
啟慧間潤“心”
課堂規范、教學流程、分組授課……陳忠慧將一點一滴都設計得科學有道。他注重“內外兼修”,讓孩子看、聽、做并用,把“經典誦讀”與書法教學融合,在靜與動中養心,在揮筆間領悟。他把如何握筆、運筆、走筆編成兒歌,通俗易懂地傳授書法。陳忠慧說:“書寫漢字是一種文化情感和心理活動,它承載著傳統文化的智慧,對學生的性格,身心培育都有好處。切莫讓孩子有了‘電腦’而丟失了‘人文’。”
陳忠慧書法作品目前已入編《中國書法全集》《二十世紀國際文化大系》等幾十部書法典籍,他對此卻看得很淡,比起“書法家”,他更喜歡當“孩子王”。
剛來的孩子好動,寫字潦草馬虎。陳忠慧以楷書的橫平豎直,以運筆的粗細長短,以揮筆的抑揚頓挫,培養學生的心靜、細致、耐心等習慣。娃娃們有了楷書的基本功后,再學其他書體,便觸類旁通,得心應手。
熏染中鑄“魂”
在山西國學教育基地,陳忠慧正忙著籌劃教學活動。他說:“我們年年帶學生送春聯下鄉,近來我們正在籌劃,帶領娃娃們到延安,訪問革命圣地,聆聽紅色故事,為老區人民寫春聯,開闊學生的視野。”
從陳忠慧的教學計劃中可以看到,這些活動已成為“常態”。每逢“六一”“十一”“春節”,他都要帶領學生到公園、文化廣場,進行現場書寫,舉辦少兒書法展。他們還到革命老區,勞模家鄉,書寫贈送春聯。他帶領30多個孩子,參加了“紀念朱德誕辰書法展”,孩子們被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所感動,懷著敬仰之情,當場寫下“朱德爺爺,我們懷念您”的4尺條幅。
在幼小的心靈里播撒“慈善”的種子,陳忠慧時常帶領學生走上街頭,師生一起寫字,當場拍賣,將善款捐給貧困家庭和災區人民。汶川地震時,他組織學生義賣作品,為災區捐款。時常帶領一茬茬孩子到“中華英模碑林”“抗大少兒碑林”“仙山啟慧少兒碑林”,讓孩子們臨摹碑帖,接受文化熏陶。在一塊塊石碑前,書寫名言警句,讓孩子們從中獲取文化的滋養。當下,陳忠慧正打算以山西國學教育基地為平臺,全力培訓中小學書法教師,為推進中小學書法教育竭心盡力。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