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儒家經典教育并非要回到過去——訪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6 瀏覽次數:次
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
在此次“經典、經學與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中,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郭齊勇帶來的主題演講是《〈禮記〉哲學詮釋的四個向度——以〈禮運〉〈王制〉為中心》。郭齊勇提倡儒家經典教育,在其下榻的酒店,郭齊勇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文化廣場》:近年來,隨著一股股“國學熱”、“儒學熱”在社會上傳播,看起來我們對經典好像很熟悉,但對經典的理解似乎又很遙遠?
郭齊勇:應該說,現今的中國人對自己的經典是陌生的,這種陌生造成了很多極其荒謬的解讀。比如《禮記》中有一句話,叫“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一直到現在,我們對這句話的誤解都很多。所謂“刑不上大夫”,絕不是對于大夫沒有刑律來約束,而是過去對古代士大夫等級的人不單獨設刑,若大夫犯了法,參照大夫以下的刑律來加以判決;身為大夫,也要按照仁義的理想修身治國,起到表率作用,不要去觸犯刑律。當然,現實中反面的例子,古今歷代往往皆有。所謂“禮不下庶人”,不是說對士以下的人可以不尊重,也不是說小民沒有禮可以遵守,“禮”本身就有對勞動者的尊重、對小民的尊重,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不為庶人即士以下的人單獨制禮,一般民眾參照士禮而行。因為包括婚喪嫁娶這些禮,需要一定的財力,小民參照士禮,量力而行即可。
由此可以看出,我們對經典的理解還存在很多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回到經典,否則我們還會局限在過去那種對傳統文化的形式的上、似是而非的批判中,妄自菲薄,喪失自信。
《文化廣場》:現在不少家庭、中小學都在努力推動傳統經典教育,在您看來究竟有沒取得成效?
郭齊勇:從一定意義上說,這十多年來國人對儒學、對經典的體會和了解是多了一點,但是不是真正理解,理解得是不是準確,還要進一步考量。考量的指標,就是我們的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國學的內容、經典的內容占有多少。因為國人沒有受到經典的浸潤,大體上是國民教育的問題。現在的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經典教育的內容還是很缺乏的。中國歷朝歷代重視教化,但是現在將其剝奪了,教育完全成為知識的灌輸,而沒有很好組織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了解經典。而西方不一樣,比如法國、美國,經典都滲透到中小學教材中,一些哲學家的思想在很多中小學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所以,現在公民應當受到中國傳統經典的教育。
《文化廣場》:您是否支持增加中小學課本的文言文比重?
郭齊勇:當然支持。不只是增加文言文,我一直呼吁“四書”進中小學的教材。不是什么東西都能稱作經典。現在一提起經典就是“四大名著”,就是明清小說。這些作品固然很重要,但仍不是中國文化的源頭和真精神所在。在我們心目中,“四書五經”或者十三經,才是經典,才是我們傳統文化真正的根源,其次才是史學、子學等,至于小說更是末次了。因此,談論經典教育時,我們還要注意不要喧賓奪主。
《文化廣場》:提倡經典的現代詮釋,提倡儒家經典教育,對于今天社會建設有何重要意義?
郭齊勇:現在是到時候了。參照中國歷史的經驗,凡亂世孔子被打倒,凡治世孔子被請出來。如果沒有祖宗基礎,不承認文化的延續性,中國文明就不可能維系長存。特別是儒家文化,是中國文明的主軸,沒有文化的排他性,對諸子百家都是包容的,可以真正用于治國平天下。我們不能在馬上治天下,治理國政一定要和諧之道,儒學可以給我們提供這樣的資源和參照。儒家文化還可以幫助我們反省自己,反省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我們需要一種更深層的長遠思考之道,因為現在人變得很淺薄,好像完全只是經濟動物,只會賺錢,沒有道德的和美感的修養,這是很可悲的。但我們提倡儒家經典教育,并非要回到過去,而是置于現代社會框架中來討論的,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