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書者說:《故宮日歷》的做與藏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6 瀏覽次數:次
圖為舊版《故宮日歷》。
圖為2015《故宮日歷》內頁。
說起來,《故宮日歷》是90年前的創意,遇見它是一個意外。
2009年的一次編輯業務培訓課,一位老專家在介紹故宮博物院在民國的出版狀況時,提到了《故宮日歷》。曾經風靡一時的《故宮日歷》是什么樣呢?這引起了我的好奇。經當時的出版社副總編輯、資深故宮人朱傳榮老師指點,我在博物院的圖書館見到了它們。
1925年正式成立的故宮博物院曾經編纂出版了一系列學術研究專著和大眾普及讀物,《故宮日歷》便是其中之一。從1933年至1937年共五年的日歷,每年一冊,活頁裝訂;封面和日期所用文字集自院藏古代楷書和隸書碑拓,故宮藏品圖片每日一張,歷代書畫、器物交雜穿插……五冊老日歷,厚厚一摞,雖是上世紀現代出版業起步時期的產品,但開本適中,裝訂簡潔,手感極佳。翻開早已泛黃但圖文依然清晰的書頁,似乎可以嗅到時光的味道。我想,這么好的出版物,若能重新推出該有多好。
在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兼故宮出版社社長王亞民先生的支持下,當年9月,2010年版《故宮日歷》重新出版了。穩妥起見,新版的《故宮日歷》的第一本采用了復刻形式,除日期信息外全部采用1937年版《故宮日歷》圖文內容,但裝幀、裝訂形式并沒有照搬當初的活頁形式。經過反復調整,確定并沿用至今的形式是——布面精裝、書脊包布、增加內封;布面用色特別選定了象征故宮的紅墻色,而封面則以燙金形式沿用了1937年版日歷封面所用的漢《史晨碑》集字書名。
接下來的兩年,《故宮日歷》不斷改進,不再采用照搬舊版的復刻方式,而是從故宮博物院藏品中另行選材編排。2012年版則改為彩色印刷,選取與龍相關的各類文物,依照青銅、陶瓷、書畫按月編排。從2013年版開始,《故宮日歷》不再是一個簡單匯集藏品圖片、按照時代或者材質簡單羅列的日用印刷品,而是在明確主題之下結構明晰、內容連貫、具有整體性的作品。由于院藏文物中蛇的形象較少無法以當年的生肖為主題。于是,由蛇而草木,由草木而山水,以“山水有清音”為題的山水文化成為這一年的主題。十二個月分為不同單元,從多個角度展示山水畫發展源流、文化意蘊和古人的理想生活。2014年版“快走踏清秋”,是目前為止投入最大、大家也最為滿意的一本。為了配合絲綢之路申遺,馬的藏品選取范圍擴展到故宮之外,各地乃至海外的漢唐絲路精品文物盡收其中。2014年末出現在國家博物館“絲綢之路”大展上的諸多重量級文物,居然都曾在故宮日歷上出現過。
2015年恰逢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因此在2015版《故宮日歷》編纂之初,我們提出了兩個主題,一是反映建院90年的歷程和文物保護的成果,二是傳統吉祥類主題。最終我們還是選擇了后者——古人以“羊”為“美”,以“羊”為“祥”,更有“美意延年”之吉語,“美意延祥年”的主題傳遞出更多美好的祝愿。
《故宮日歷》在編纂過程中,凝結了眾多人的智慧。像以“山水有清音”為主題的2013年版,便邀請了中央美術學院的學者、山水畫家丘挺對藏品的選取提出意見。以“快走踏清秋”為主題的2014年版重點選取了陜西漢唐文物精品,因此邀請了陜西方面的文博專家進行審核。從2013年版日歷起,曾為2012年版日歷撰寫文字的作者、文博愛好者華胥成為《故宮日歷》的編纂者。而且張圣潔、蔡治淮、朱傳榮等經驗豐富的資深編輯對每一年的日歷,都進行了嚴格的審校。
目前《故宮日歷》已經成為讀者熱愛的珍藏品。正是看到了公眾潛藏于心的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珍愛,故宮才選擇持續推出《故宮日歷》這種形式,希望通過“國寶日讀”實現藝術熏陶與文化浸潤的生活化、日;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