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文化的形成及其張力結(jié)構(gòu)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fā)布日期:2016-07-16 瀏覽次數(shù):次
春秋時期,面對“禮崩樂壞”的混亂局面,各諸侯國被濃重的危機感所籠罩,各自都想方設法解除內(nèi)憂外患,獲得競爭優(yōu)勢。而那些執(zhí)政卿大夫們也提出各種思想主張、政策謀略,施展于政治、軍事和外交領域。對后世影響深遠的主要有三家:齊國管仲的法家思想、魯國孔子的儒家思想和楚國老子的道家思想。
春秋時期的主導文化是一種政治文化,這種政治文化的基本框架實則繼承了殷商西周的禮樂文化。周禮可以說是殷周社會秩序思想的一個總結(jié),核心是設定了以家庭血緣關系與社會等級關系之間的同一秩序。禮易僵化,樂以輔之,目標是把行禮者帶入審美境界,更肅穆、更動情。對于這種政治文化繼承最全面和最深入的是孔子。西周時“禮不下庶人”,孔子擴大了禮的范圍,主張對所有人都“齊之以禮”。禮本身不是目的,禮是為了維護井然的社會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整個社會就會形成一種完美的差序結(jié)構(gòu)?鬃硬粌H僅把禮理解為一種禮儀,而是更看中禮儀背后的道德之心,有了倫理感和道德心,禮才真正獲得了依托。于是,孔子又為禮找到了人性根據(jù),那就是仁。“仁者,愛人”,這種愛起于“親親”之愛,推而廣之,終于“泛愛眾”,實際上就是所謂的“仁政”。當代一般把孔子的思想支點歸結(jié)為“仁”,突出他思想的人道主義的一面;但從文化淵源上看,他思想核心似乎是禮,因為“仁”是后續(xù)的,是補充的,是為了讓禮深深扎根于人性深處,以充分證明它的合法性。但是,正是由于“仁”的出現(xiàn),以及“仁”所具有的某種掙脫外界束縛的獨立性,使得孔子所倡導的政治文化帶上了鮮明的理想化色彩。
真正更具實用主義色彩的政治文化是齊國名相管仲創(chuàng)造的。有人把他看成是春秋時代第一個大的思想家。管仲的思想比較復雜:他講究德的重要性,認為“禮義廉恥”為國之四維;他有民本思想,認為“政之所行,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就得推行“與俗同好惡”的政策,“案田而稅”“相地而衰征”,惠民以利;他講究禮,在用人上尊賢授德、察能授官,這是類似于仁政的一面。但是,他還顯露了強勢的一面,其一是執(zhí)“法”的嚴厲。管仲是禮法并舉,德法并用。他說:“凡牧民者,欲民之可御也。欲民之可御,則法不可不重。”為了把法貫徹到底,他打破血緣親情對執(zhí)法困擾,講究律法面前無分貴賤。思想史上一般把管仲列入法家。其二是推行“作內(nèi)政而寄軍令”,以鄉(xiāng)建制,推行全民皆兵的政策,強化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他實現(xiàn)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幫助齊桓公成為霸主。仁政不過是增強實力的手段,管仲真正要干的是要把齊國的王權(quán)延伸到國外,實現(xiàn)“霸道”。
至此,中國三代以來的禮樂政治展示了自己的邊界,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那里,發(fā)展出了“王道”;而在以管仲為代表的法家政治家那里,膨脹為“霸道”;二者之間巨大的張力實際上代表了中國政治文化的實質(zhì),那就是王霸互用,霸王道兼之。
但另外的執(zhí)政卿大夫則看到了爭權(quán)謀利、勾心斗角背后的虛無,從而采取了逃避策略,這個人就是老子。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精神性的宇宙本體,也是萬事萬物的內(nèi)在規(guī)律;道是有,也是無,道空虛,但也是萬物之母,因此是眾妙之門。在老子看來,整個春秋時代是歷史的倒退,文明推進的每一步都是因為社會的退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所有的政治策略都導致社會危害,“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因此,他希望“無為而治”,棄圣絕智,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tài),無知無欲,才能獲得幸福。
儒家、法家盡管文化走向不同,但是其核心部分都屬于一種政治文化,目標是安撫民眾,改造社會,穩(wěn)固統(tǒng)治,伸張王權(quán);而以老子為鼻祖的道家文化,則對齷齪功利的政治文化深惡痛絕,從而走到它的反面,而恰好在這一面,通向了對肉身的感悟,通向了對精神自由思考,把文化的視野收束到了個體那里,追求一種柔弱、安靜、素樸、自然的生命狀態(tài)。
至此,春秋時期的主要文化流派都已生成。這三個文化流派構(gòu)成雙重張力結(jié)構(gòu),首先在政治文化內(nèi)部,儒家文化和法家文化彼此對應,由此導致的王道和霸道相互制衡,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內(nèi)在張力。而道家文化作為政治文化的對立面出現(xiàn)了,它把人們的目光由現(xiàn)實世界引向?qū)體生命的自覺和感悟,又和政治文化之間形成了一種張力結(jié)構(gòu)。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在這多重纏繞的張力結(jié)構(gòu)中彼此制約,相克相生,不斷生成和釋放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活力,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成長、繁衍。至此我要提醒的一個問題是,這三種影響深遠的文化,創(chuàng)造的主體都是執(zhí)政卿大夫,管仲、孔子和老子,無一例外。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春秋時代中國文化大裂變過程中,發(fā)揮著主導作用的是執(zhí)政卿大夫階層。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