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創建10年:多所學院課堂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6 瀏覽次數:次
2004年6月15日,胡錦濤主席出席了第一所孔子學院——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孔子學院協議的簽字儀式,拉開了我國在全球合作舉辦孔子學院的序幕。
十年來,孔子學院秉承“增進世界人民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了解,發展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為構建和諧世界貢獻力量”的宗旨,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在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與所在國的共同努力,不斷創新發展,成為漢語推廣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為各國人民學習漢語、了解中華文化、加強中外友誼提供了新的廣闊平臺和橋梁。習近平主席在祝賀孔子學院建立十周年暨首個全球“孔子學院日”的賀信中高度評價孔子學院并深刻指出:“孔子學院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
應運而生 蓬勃發展
我國黨和國家領導人歷來高度重視漢語國際推廣工作。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高瞻遠矚,建立了專門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高等學校,設置了一批對外漢語教學專業,并招收亞、非、拉等地區的第三世界國家學生到我國學習漢語,為增進我國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合作、交流和友誼起到了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在鄧小平同志的親自關心下,經國務院批準,1987年成立了由國務院11個部門組成的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強了對外漢語教學工作。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和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漢語學習需求急劇上升,原有的漢語教學機構和運作模式已遠遠滿足不了需求。為此,2003年3月,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決定在海外設立漢語推廣機構,并將此機構命名為“孔子學院”。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成立,孔子學院應運而生。
以孔子的名字命名海外漢語推廣機構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慮:一是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以孔子的名字命名漢語推廣機構使它具有與生俱來的知名度和傳播性。二是孔子的名字與他的深刻思想及教育理論緊密相聯,以孔子命名漢語教學機構無疑是獨一無二的最佳選擇。三是孔子“和為貴”“和而不同”的理念,具有獨特的協調性和包容性。孔子學院以此鮮明地表達了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世界的愿望。四是與其他國家推廣本國語言的做法,如歌德學院、塞萬提斯學院等有異曲同工之處,易于被人們所理解和接受。
十年來的實踐證明,孔子學院的建立符合規律、順應潮流,因此能在五洲大地迅速開花結果。
——孔子學院蓬勃發展。截至2014年9月底,全球123個國家(包括25個尚未與我建交的國家)和地區已建立了465所孔子學院和713個孔子課堂,注冊學員約300萬人,參加漢語水平考試的超過100萬人次。孔子學院有力地推動了世界范圍“漢語熱”的持續升溫,全世界學習漢語的人數已超過1億。
——建立了一支素質較高的教師隊伍。孔子學院始終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孔子學院總部先后制定了《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外派漢語教師管理辦法》《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外派漢語教師年度考核辦法》《孔子學院專職教師隊伍建設暫行辦法》《國際漢語教師標準》等規章制度。2014年,各國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有中外專、兼職教師29000人(其中各國本土教師占70%),滿足了各國民眾學習漢語的需求。
——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教材體系。孔子學院總部組織編寫了一批以多媒體為主的漢語教材和中華文化讀物。開發了38個語種的《漢語900句》廣播教材、《漢語圖解詞典》以及多語種的《長城漢語》等;改編翻譯了45個語種的《漢語樂園》、《快樂漢語》、《跟我學漢語》、《當代中文》、《新實用漢語課本》等教材;開發了《新概念漢語》、《中國好人》、《孔子卡通讀物》等新教材。完成《中國歷史常識》、《中國地理常識》、《中華文化常識》30個語種、《中外文化交流故事叢書》10個語種的翻譯工作。編寫《國際漢語教材編寫指南》,幫助各國編寫本土漢語教材。截至2012年底,共有119所孔子學院開發各類教材332種,滿足了各年齡段學生學習的需要。
——提供豐富多彩的授課內容和靈活的授課方式。孔子學院既面向大中小學,也面向社區和企業;既開展漢語教學,也教授京劇、武術、中醫、書法、茶藝、歌舞、中國烹飪等具有濃厚中華文化氣息的課程,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多層次、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各類孔子學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學風格。網絡孔子學院向全球提供優質教學資源,并建立了多語種的《學習中心》,開展豐富多彩的專題活動;廣播、電視孔子學院為學生提供音視頻多媒體學習資源,深受學習者歡迎。
經過十年努力,孔子學院已實現了從對外漢語教學向全方位漢語國際推廣的轉變;從請進來學漢語向同時走出去教漢語的轉變;從專業漢語教學向更注重大眾化、普及型、應用型教學的轉變;從主要靠少數學校參與推廣向系統內外共同推廣的轉變;從政府行政主導為主向政府推動、加強市場運作的轉變;從紙質教材面授為主向發展多媒體網絡等多樣化教學的轉變。
意義重大 影響深遠
設立孔子學院是加強我國對外漢語教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舉措,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孔子學院滿足各國人民學習漢語的客觀需求,推動了漢語學習的熱潮。世界上“漢語熱”正在持續升溫,目前全球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2500多所大學、上萬所中小學開設漢語課程。一些國家政府已把漢語列為戰略語言之一,鼓勵民眾學習漢語;已有60多個國家將漢語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國家漢辦舉行的大型國際漢語比賽——“漢語橋”,已成功舉辦了十三屆,至今累計參賽的各國大學生達4萬多人。近年來,孔子學院總部還組織和邀請了總共90多個國家1300多名外國中小學校長和有關人士訪華,培訓外國漢語教師6000多人,資助6400多人來華學習漢語。這些活動都進一步推動了漢語學習的熱潮。
孔子學院為促進中外交流提供了新的多方位平臺。孔子學院為促進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語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漢語則承載著中國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滲透著中國人的哲學精神和人文思想。孔子學院在教授漢語的同時還廣泛開展文化活動,舉辦專題文化講座,使更多的人接觸中國的文化,理解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思維邏輯,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了中華文化的吸引力。
我國在綜合國力不斷提高的同時,必須增強世界各國對中國的了解與認識。孔子學院在這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外國人掌握漢語,有利于提高漢語在國際交流中的地位,也為他們進一步認識中國,了解中國奠定了基礎。孔子學院以“和諧”思想為核心,積極向世界介紹中國、說明中國,對于增進中國與其他國家人民之間的友好關系,消除對中國的誤解具有積極作用。遍布全球的孔子學院已成為中國與外國“人民對人民”交流的最好平臺之一。中國海外漢語教師和志愿者在與國外公眾面對面的教學交流中,發出娓娓動聽的中國聲音,講述著中國新鮮生動的故事,展示著中國和平、開放、文明的形象。
孔子學院加強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教育交流合作。孔子學院采用的中外雙方大學合作共建的獨特辦學模式,成為我國高校邁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我國一批大學在合作共建孔子學院中,派出師資和管理骨干,為當地人民學習漢語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也進一步提高了我國高校的國際知名度。中國高校在參與孔子學院建設過程中十分注意學習外方高校的辦學經驗,促進了自身水平的提高。共同建設孔子學院大大促進了中外高校間科研、人才、學科等方面的交流。
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外交工作大局,為增強中外友好關系作出了積極貢獻。孔子學院提供了一種極具親和力和自然形態的外交方式,成為政府外交、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的新舞臺和實現形式。據統計,我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出國訪問期間出席孔子學院的各種活動達200余次,外國政要到訪孔子學院也超過200多人次。孔子學院為增進國際友好合作作出了積極貢獻。
學習和使用漢語的人越多, 中外人員之間的交流就愈通暢方便,經濟貿易和技術合作的渠道就更寬,效率更高。據有些國家統計,共建孔子學院的雙方大學所在地之間的經貿合作普遍因孔子學院的建立而有所加強。
漢語的世界推廣為中國人出國旅游和外國人到中國旅游都提供了極大方便,大大促進了中外旅游業的發展。有外國學者認為,孔子學院創辦以來對全世界旅游業的貢獻率超過3%。一些國家的學生因學了漢語,就把假期游學目的地定在中國,而中國之行則使他們認識和了解了一個生機勃勃、積極向上、文明友好的真實的中國,增強了對中國的友好感情。
總之,孔子學院已成為中國的一張閃光的名片,是名符其實的語言之橋、文化之橋、交流之橋和心靈之橋。
攜手前行 共創未來
十年來,孔子學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它是世界各國友好人士和民眾的共同創造、共同財富和成功實踐。
形成了獨特的合作辦學模式。孔子學院始終堅持中外合作辦學的模式。孔子學院總部嚴格按照《孔子學院章程》的規定,根據外方自愿提出的辦學要求,在中外雙方充分協商的基礎上簽訂合作舉辦孔子學院的協議。孔子學院建設始終堅持外方為主、中方協助,共同籌措辦學經費的辦學模式, 使中外雙方形成了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有力地促進了孔子學院的快速發展。
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制度。孔子學院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制度體系。孔子學院總部理事會討論通過了《孔子學院章程》,相繼制定了《國際漢語能力標準》《國際漢語教學通用大綱》《國際漢語教師標準》等規章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孔子學院的健康發展。
形成了齊心協力辦好孔子學院的良好氛圍。每年舉行一次的孔子學院大會,已成為各國孔子學院代表集思廣益、獻計獻策、交流經驗、共商發展大計的平臺,對提高孔子學院整體辦學質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國內大學派出的優秀教師兢兢業業、全身心投入,成為促進孔子學院發展的中堅力量;中國駐外使領館大力支持孔子學院的建設,為孔子學院的發展做了大量協調工作;各部委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孔子學院建設;國家漢辦和孔子學院總部開拓進取、扎實工作、不斷開創漢語對外推廣工作新局面。
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親切關懷是孔子學院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習近平主席和胡錦濤主席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指明了孔子學院的辦學方向、辦學宗旨和基本原則;李長春、劉云山同志始終關心支持孔子學院發展,精心指導并幫助孔子學院克服了許多前進中碰到的困難和問題;劉延東副總理把孔子學院工作不斷向前推進;許嘉璐副委員長作為著名語言學家,為漢語國際推廣和中外文化交流傾注了大量心血。
過去的十年,是孔子學院快速發展的十年。站在新的起點上,孔子學院應堅持正確的辦學宗旨,不斷完善辦學機制,努力提高辦學水平,為對外漢語推廣和增進中外友好關系作出更大貢獻。
堅持漢語推廣和漢語教學的基本定位。漢語對外推廣和教學是孔子學院的安身立命之本,外方的辦學積極性也是來自人們對漢語學習的需求和熱情。因此,孔子學院要堅持漢語教學、推廣的基本定位,偏離了這種基本定位,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堅持“中外合作,外方為主”的辦學體制。充分發揮外方在辦學中的主體作用和主觀能動性。充分尊重外方的意見和自主權,尊重當地國情,尊重文化差異。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各方的積極性,共同辦好孔子學院。
進一步推動孔子學院的本土化。加強本土教師的培養和本土化教材的開發,使漢語教學與本土文化接軌,切實體現文化的多樣性。加強跨文化交流的理論研究,為孔子學院本土化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提高孔子學院的辦學質量,深化辦學內涵。提高教師水平,確保孔子學院教師的質量。加強本土師資的培養,注意吸收華人華僑和留學人員作為漢語師資,充分發揮他們的雙語優勢。不斷開發新的精品教材及文化讀物,進一步完善教學資源體系。大力加強網絡教學和資源庫建設,使學習者能隨時隨地以便捷的方式獲得高質量的學習資源。
把對外漢語教學和文化交流有機結合起來。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的那樣:“掌握一種語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國文化的鑰匙。”掌握了漢語這把鑰匙,人們就必然要求走進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殿堂。因此,在語言教學的同時,向學習者介紹中國文化,提供文化精品是客觀需要,也是孔子學院應盡的責任。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發掘和保護,提高文化傳播水平。加強中外文化比較研究,充分利用孔子學院這個平臺,吸收各國文明的優秀成果。
孔子學院十年是不平凡的十年,是碩果累累的十年,也是風雨兼程的十年。展望未來,孔子學院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為漢語國際推廣和中外文化交流及和諧世界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今天,我們欣喜地看到,全球有上億人在學習漢語,孔子學院和其他漢語學習機構星羅棋布、學者云集、中外文化在這里交匯;另一方面,我國已有300萬人出國留學,吸收各個國家的文化精華,國內有幾億人在學習外語,其中學習英語的隊伍尤為龐大,各種各樣的外語學校、學習班、補習班比比皆是。對這種和諧繁榮的文化景象,中國表現出高度的包容、開放和文化自信。相比之下,當下一些地方出現的雜音是多么不合時宜,多么狹隘,甚至抱有偏見。當然,這絲毫也擋不住孔子學院前進的步伐。
孔子學院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