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書如命毛澤東 愛不釋手是《老子》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5 瀏覽次數:次
老子大約生活在春秋末年,年長于孔子。作為道家思想的創始人,他不僅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哲學家,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老子所著《道德經》亦稱《老子》,以“道”為核心,構建了一套完整而獨特的宇宙觀、社會觀和人生觀,雖然只有短短五千余言,但超過與之同時期的無數鴻篇巨制,可謂博大精深,一字千金。
一生嗜書如命的毛澤東,早在青少年時代對《老子》一書和老子思想即已非常熟悉。他在《講堂錄》里便記有:“《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早期游學:“最好的《老子》注是王弼作的”
1917年暑假,毛澤東與同學蕭子升一道“游學”時,在湖南寧鄉境內拜訪了一位隱居的劉翰林。在同劉翰林談話中,很自然地提到《老子》一書。毛澤東說:“我們讀過《老子》”,“最好的《老子》注是王弼作的”。在1917年下半年至1918年上半年讀泡爾生《倫理學原理》的批語中,毛澤東說到沒有“大同之境”存在時寫道:“是故老莊絕圣棄智、老死不相往來之社會,徒為理想之社會而已。”其中所概括的,便是《老子》里的話。《老子》第19章云:“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第80章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共產黨方針第一條:老子哲學“不為天下先”
1945年4月24日,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口頭政治報告中,在談到面臨的困難和應對的方針時,毛澤東說:“我和國民黨的聯絡參謀也這樣講過,我說我們的方針:第一條,就是老子的哲學,叫做‘不為天下先’。就是說,我們不打第一槍。”他引用了老子“不敢為天下先”的名言,意思就是先棄后取,先退后進,先讓后爭,采取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策略。實踐證明,毛澤東的這一戰略決策是非常富有遠見的。
直至晚年,對《老子》愛不釋手
建國之后,直至老年晚年,毛澤東依舊常讀《老子》,在講話、談話、文章中每每引用老子名言,并十分重視老子思想的研究。
毛澤東對《老子》愛不釋手,每到一處必帶《老子》。例如,1959年10月23日,外出前他指名要帶走的書籍中,便有“關于《老子》的書十幾種”。1959年,有關部門搞了一個學術界討論老子思想的綜述材料,題為《關于老子哲學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的問題》,送到毛澤東手中。毛澤東在日理萬機中認真讀了這個材料,讀后極為重視,在材料第一頁批示道:“印10份,交我為盼。”這件事是當時任毛澤東機要秘書的高智辦的。
毛澤東最看重老子的樸素辯證法
《老子》首先是一部哲學書,毛澤東對《老子》一書最看重的,便是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即有關對立統一和矛盾轉化的論述。老子第一次提出了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后、美丑、損益、剛柔、強弱、禍福、榮辱、智愚、巧拙、大小、多少、生死、勝敗、攻守、進退、靜躁、重輕等等一系列對立統一的概念,認為一切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在矛盾轉化方面,老子認為“反者道之動”,一切事物都是向相反方向轉化的。他舉出的諸如“物壯則老”,“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等例證,說明事物都會向它們的對立面轉化。所有老子這些樸素辯證法思想,都是一代哲人毛澤東最看重的,而且批判地繼承揚棄,從中受益匪淺。
對于孔子哲學,毛澤東說,“我八歲起就厭惡儒家”,“我這個人就不那么高興孔夫子”,還說“孔學名高實秕糠”,在晚年甚至發動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批孔運動(也許別有用意)。而對于老子哲學,毛澤東一生都懷有極為濃厚的興趣。據不完全統計,在《毛澤東選集》中直接引用《老子》名言至少有八條之多。揚老抑孔,這一點是耐人尋味的。我以為,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內惟一真正讀懂老子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毛澤東就是一部《道德經》。我以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老子《道德經》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智慧來源之一。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