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5 瀏覽次數:次
在人際交往的言說中,老子還說了一條智慧:“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56章)
這里的意思是,知道的人不言說,言說的人不知道。關于這一段話,也有一些不同看法,一是“知”當作為“智”來講,比如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說:“‘知’者,或并云‘智’。”二是有的本子就作“智者不言,言者不智”。叁是“言”字,又有人認為不是指一般的言說,而是聲教政令,如蔣錫昌說:“是‘言’乃政教號令,非言語之意也。”我覺得有相通的地方,因為“知者”與“智者”,一般的言說與特殊的言說如“政教號令”等,都是可以由此及彼的。
再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智慧演繹起來,非常的美富。從生活中來看,就處處可見,可運用。
一種情況是知道說不出而不言說,那么相反把說不出的東西還要說出來,那就是“言者不知”了。比如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意思是,可以言說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說出來的“名”就不是“常名”。那么這也就是說,“常道”與“常名”想要說而說不出來啊。這好像不好懂,其實也容易理解,比如莽莽蒼天,漫漫宇宙,我們在地球上,也到了月亮上,但是還有那么多的星球,人們能說得出那里的“道”來嗎?說得出那里的“名”來嗎?《莊子·天道》、《莊子·知北逰》都講到過老子的那種道理。《莊子·知北逰》就說:“辯不若默,道不可聞”;“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至言去言,至為無為”。
另一種是知道可以說出來而不說,相反的是不知道不可以說而說出來。
這里面也有很多的內涵,比如我們有個成語叫“不言而喻”,那就是“知者不言”了。對一個人熟悉了,不用說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再比如在一個特定的形勢、場合、背景下,盡管你都知道,但是不該說的就不說,說了反而不如不說的好,甚至還會帶來禍害,那你就來個“知者不言”,那真是“智者不言”了。歷史與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就是不能把握這一點,不看對象,不看場合,有啥說啥,給自己帶來很多的麻煩,甚至一生的后悔。這種“言者不知”,又真是“言者不智”了。這樣的例子難道還少見嗎?
再一種情況,是如老子說的“行不言之教”。在人際交往中,老子說:“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2章)這是說,圣人用無為來處理事情,用不言來施行教化。圣人當然是知者、智者,因此他們是知者不言、智者不言,而且行不言之教。這就是不發號施令,而是以行動說話,因勢利導,潛移默化。相反,很多人不是這樣。
我們簡單地分析了道理后,再來用一些實例解讀。
春秋時候,齊國的齊景公喜歡射鳥,他讓一個叫燭鄒的人看管那些捕捉來的鳥,可是一不小心,那些鳥卻飛走了。齊景公很生氣,命令官吏殺掉燭鄒。
晏子是齊國的國相,知道了這事就對齊景公說:“燭鄒有叁條罪狀,請讓我當面向他一一指出罪狀,然后殺他。”
齊景公說:“可以。”
于是就把燭鄒叫來,當著齊景公的面列數燭鄒的罪狀。
晏子說:“燭鄒,你為我們齊王看管鳥卻讓鳥飛了,這是罪狀之一。因為這事,使我們齊王為了鳥而殺了人,這是罪狀之二。因為這事,使各國諸侯聽到這件事,認為我們齊王看重鳥而輕視了人,這是罪狀之叁。”
晏子列數燭鄒罪狀之后,請求殺掉燭鄒。齊景公說:“不要殺了,我聽從你的指教。”
這就表現出晏子說話的智慧了,知者、智者知道應該不說什么和說什么,先說什么和后說什么,表面上說什么和深里說什么。晏子說話的目的很明確,一是要救人,一是要教化齊王。但是,他很智慧,這不能直接說,直接說那就不吻合,而是觸逆那個氛圍、那種場合,可能適得其反。于是他順著說,“燭鄒,你為我們齊王看管鳥卻讓鳥飛了,這是罪狀”,晏子在怪罪燭鄒失職,這一點不錯,雙方都能接受。這樣就讓齊景公能夠有一個溝通的平臺,否則直接批評的話,可能給齊景公火上澆油了。
但是,接下來是智者之言了,燭鄒你“使得齊王為了鳥而殺了人”,由此及彼,批評齊景公不該重鳥輕人而隨便殺人,那就點出一個齊王在濫殺無辜的大問題了。晏子說話開始由順而逆了,直刺齊王的錯誤。然后加大逆勢的力量,如果這種輿論一旦造成“國際影響”的話,那損失就大了,不是幾只鳥所能比擬得了的。晏子最后又智慧地把逆勢的力量推到極至,即請求齊景公殺了燭鄒,反而迫使景公不殺燭鄒,而且深受教育。大家也可以從中再體味一下老子的這一名言。
再看晏子又如何“行不言之教”的。比如晏子雖然是大國國相,但齊景公一次到他家里去,就親眼看到吃的是糙米、叁只鳥雀、五個雞蛋,再加上一些青菜。這倒不是臨時做給別人看的,平常就是這樣。又比如齊景公看到晏子的老婆又老又丑,就要把自己年輕漂亮的女兒出嫁給他,結果晏子謝絕了。
晏子一次出門時,他車夫的妻子從門縫里偷偷地觀察,看到自己丈夫坐在車蓬下面,用鞭子趕著駕車的四匹馬,很是得意洋洋。等車夫回到家里,妻子說要跟他分離,車夫覺得很奇怪,好好地為什么要分離。妻子說:“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為國相,名顯諸侯,剛才我看到,他在車上深入思考,常降低自己的身份對人謙下。再看你身高八尺,是為人駕馬車的,然而自以為滿足,因此我想離開你。”后來那車夫就像變了一個人,變得非常謙虛。晏子用自己的行為感化了別人,“行不言之教”能到這樣的程度,令人欽佩。
我們再來看“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另外一些情況。大家都喜歡《紅樓夢》,我也來說說,就從這個角度來分析一個例子,這也是在生活中常見的。
大家一定還記得,賈寶玉和林黛玉最后一次相見的情況吧。那一段在第九十六回“瞞消息鳳姐設奇謀,泄機關顰兒迷本性”,寫得很美啊,讀了真讓人回腸蕩氣!國學大師王國維怎么評論的?他說是《紅樓夢》中“最壯美者之一例”!
那天黛玉早飯后到賈母那里去,路上想起來忘了帶手絹,就叫紫鵑回去拿,自己一個人走著。走到沁芳橋那邊的山石后面,就是同寶玉一起葬過花的地方,忽然聽到一個人在哭,一看是個濃眉大眼的丫頭在哭。黛玉塬來以為丫頭有什么說不出的心事,而到這里來發泄發泄的,一看這樣的丫頭,好笑了起來,“這種蠢貨有什么情種”。
這個丫頭塬來就是賈母屋里的“傻大姐”。傻大姐說:“林姑娘你評評這個理。他們說話我又不知道,我就說錯了一句話,我姐姐也不犯打我呀。”
林黛玉問:“為什么呢?”
傻大姐說:“為什么呢,就是為我們寶二爺娶寶姑娘的事情。”
這還了得,黛玉聽了“如同一個疾雷,心頭亂跳”!經過黛玉的追問,這丫頭把“老太太和太太、二奶奶”的“機密情報”全講了出來:一是讓寶玉與寶姑娘趕快結婚,可以沖喜;二是趕快把黛玉嫁出去。黛玉聽呆了,那個傻大姐卻還在滔滔不絕地說著自己挨打的事,還說:“林姑娘,你說我這話害著珍珠姐姐什么了嗎?他走過來就打了我一個嘴巴,說我混說,不遵上頭的話,要攆我出去,我知道上頭為什么不叫言語呢,你們又沒告訴我,就打我。”
黛玉此時是油兒醬兒糖兒醋兒倒在一處,甜苦酸咸,說不出什么味道來了。然后路都不認識了,腳像踩在棉花上。紫鵑來了,一看不對勁了,知道受了刺激,問她:“姑娘怎么又回去?是要往哪里去?”黛玉說:“我問問寶玉去!”于是紫鵑攙扶她去見寶玉。但是很擔心,那一個已經是瘋瘋傻傻,這一個又是恍恍惚惚,一時說出些不大體統的話來,那時如何是好?
黛玉一進門看到寶玉在那里坐著,也不起來讓坐,只瞅著嘻嘻地傻笑。黛玉自己坐下,卻也瞅著寶玉笑。兩個人也不問好,也不說話,也無推讓,只管對著臉傻笑起來。旁邊的人沒有辦法。
忽然聽到黛玉說道:“寶玉,你為什么病了?”
寶玉笑道:“我為林姑娘病了。”
襲人和紫鵑兩人嚇得面目改色,連忙用言語來打岔。以后兩個人不再說話,只是傻笑起來。
最后紫鵑一看趕快結束這個尷尬的場面吧,說:“姑娘回家去歇歇罷。”黛玉說道:“可不是,我這就是回去的時候兒了。”說著,便回身笑著出來,自己卻走得比往常飛快,離瀟湘館門口不遠,紫鵑說:“阿彌陀佛,可到了家了!”只這一句話沒說完,只見黛玉身子往前一栽,哇的一聲,一口血直吐出來。
讀了以后真感動,所以又想起了王國維說過的一句名言:“《紅樓夢》者,可謂悲劇中之悲劇也。”
那么用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理念來看,很有意思。
一是,大家看,別的丫頭知道不能講出去的事情,都不講,這是“知者不言”。傻大姐不知道其中的道理而說了出去,而且面對不該言說的人言說,這是“言者不知”,所以她就叫“傻大姐”!《紅樓夢》上說這叫“混說”、“混說話”,那就得挨打了。作者安排一個絕頂聰明的林黛玉從一個最笨的“傻大姐”口中知道了實際情況,這是何等地巧妙,何等地意味深長!世界上有“知者不言”的,也有“言者不知”的,不這樣的話,哪來世界的豐富和復雜?人就生活在這樣豐富和復雜的世界里,不過選擇可以由自己做出。
二是,黛玉與寶玉最后一次見面,兩個人只各說了一句話,而且環繞著一個“病”字,一問一答,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這不就是作者“知者不言”的妙筆?此為一層。黛玉的心病只一句問話就全傳達出來了:“寶玉,你為什么病了?”寶玉的心病也只要一句話就表達出來了:“我為林姑娘病了。”你病了,我也病了;我為你病了,你也為我病了;我的心病需要你的心藥來醫治,你的心病需要我的心藥來醫治;那么這就是兩病變成了一病,兩顆心變成了心連心了。既然如此,“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還需要長篇大論嗎?要是作者來個長篇抒情,浩浩蕩蕩,那倒反而敗筆了!因為這是符合黛玉與寶玉的人物性格邏輯的選擇,是“心病”中的“知者不言”,如做長篇鋪敘則是“言者不知”了!—大家想想,以上的這些情況生活中不會少見吧!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