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石總錄》填補金石文獻古籍整理出版領域空白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5 瀏覽次數:次
作為甘肅省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及全國古籍數字化整理研究重大成果的《中國金石總錄》11日在蘭州正式推出。《金石總錄》是由甘肅省古籍文獻整理編譯中心會同海內外近百家教學、科研與典藏單位,以及數百位專家學者和個人收藏者,經過四年努力完成的重大學術成果,對于歷史學、文字學、考古學等學科的研究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據甘肅省古籍文獻整理編譯中心主任高國祥教授介紹,《中國金石總錄》工程于2011年1月立項,2014年11月完成總體平臺設計搭建和一期數據整理。《總錄》是首次對全國地下出土和地上遺存金石文獻進行全面調查、系統整理、全文數字化的一項世紀性文化工程,填補了中國古籍整理和出版領域的空白。
“金石”指鐫刻于鐘鼎器和石質材料上的文字。金石材料的特殊屬性使其具有真實性和補遺性兩大特點,金石文獻被歷代學人高度重視。但是,因金石文獻釋讀之艱難,拓本庋藏之散亂,使今之整理者無人系統觸手,學人更難窺其全貌。高國祥說,《總錄》以全新的面貌,采用全新的方式,提供大量全新的材料,為學術界開鑿了一條高速研究的通道,將會成為學術資源歷史上的里程碑式工程。
《總錄》以現行中國行政區域為收存范圍(含臺灣地區),時限上溯先秦下迄清末(含部分民國時期重要碑碣),全面收存歷代出土秦漢以前鐘鼎文獻和清末以前出土、遺存歷代石刻文獻。每方金石均包括完整拓片、全文錄文和敘錄三部分內容,根據條件部分收存原文物影像資料。《總錄》全文錄文按原拓行文格式嚴格錄入。敘錄包括名稱(含簡稱、又稱)、朝代、年號、材質、形制、行款、出土地(或遺存地)、出土時間以及收藏或保護單位等基本信息。
《總錄》總容量約30萬種(約40萬件),錄文、敘錄約4億字。《總錄》首次公布量巨大,其中發掘文獻約占60%,稀見文獻約占40%。作為數字化成果,《總錄》設置有總目錄、分類目錄、圖文對照、標點注釋、自由縮放、圖文打印、下載保存等功能。其分類檢索、條目檢索、全文檢索和高級檢索等4項檢索功能,可以幫助使用者迅捷準確實現檢索目的。
11日在蘭州召開的《總錄》編纂工程學術研討會上,來自蘭州大學、西北師大、寧夏大學等多家高校、博物館、圖書館、文物考古單位的專家學者,對《總錄》給予高度評價。
鏈接 “金石”何來
《呂氏春秋·求人》中說“金,鐘鼎也;石,豐碑也。”“金石”則指鐫刻于鐘鼎器和石質材料上的文字。金石學是中國考古學的前身,是以古代青銅器和石刻碑碣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廣義的金石學還包括竹簡、甲骨、玉器、磚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金石材料的特殊屬性使其具有真實性和補遺性兩大特點。金石文獻被歷代學人高度重視,史稱“顯貴之學”,尤其至清代,金石之學日漸昌盛,成為貫通文史哲藝類的基礎之學,發揮著證經補史的巨大作用。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