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南孔文化 復興歷史文脈 儒家文化潤衢州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5 瀏覽次數:次
衢州孔廟孔子像 CFP
浙江衢州素有“東南闕里、南孔圣地”美譽,是孔氏南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在浙江的歷史文脈中具有獨特優勢。擁有珍貴歷史文化遺產,要如何珍惜、發揚光大?
衢州市委書記陳新這樣闡釋:“歷年來,我們一直致力于復興歷史文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讓儒學真諦在現代實現有效轉化。”
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有教無類”
衢州開化縣齊溪鎮中心學校,雖然地處深山,但教學設施一點不比城里學校差。新建的教學樓配備了高科技的信息化課堂,學生們可以通過視頻同步,與城里學生一起上課。
讓農村孩子從“人人有書讀”到“人人讀好書”,衢州始終堅持“窮財政富民生、小城市大教育”理念,生動詮釋了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早在2006年,衢州就在浙江率先探索“城市名校托管農村弱校”的“一校兩區”實踐,將城市骨干教師和優質教學資源輸送到農村,讓山里孩子享受均等化的教育普惠。
目前,經濟在浙江省相對欠發達的衢州,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水平卻位居全省前列。
同時,衢州十分重視職業教育發展,推進中等職業教育現代化建設工程,嘗試通過創新社會培訓模式,釋放人力資源轉化“紅利”;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釋放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紅利”;通過創新管理模式,釋放體制機制改革“紅利”。“培訓已成為學院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依托省級特色專業——護理專業,打響了衢州‘一老一小’護理人員為主體的培訓品牌。”衢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崔戴飛說。
在近年來浙江省人才培養狀態數據中,衢州高職院校為社會提供培訓這一指標數據,在全省45所高職高專院校中始終名列前茅。
“有教無類”,也是公共文化的應有之義。衢州在全國率先實行地市級博物館和圖書館免費開放;首創覆蓋全市的流動文化服務網絡預約平臺;廣布田野的文化禮堂,把文明鄉風“種”進了農民心田。
夯實道德高地,培育“見賢思齊”
公元1282年,孔子第53代嫡長孫孔洙,不忍別離衢州先祖廟墓,主動將衍圣公爵位讓給他在曲阜的族弟世襲,元世祖忽必烈贊其“寧違榮而不違道,真圣人之后也”。
德立而百善從。櫛風沐雨700多年后,“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的習習儒風,潤物無聲地吹拂在衢州百姓心頭。
2011年11月19日,發現學生缺課后,衢州市衢江區第四小學三位教師及時上門追訪,分頭尋找,以絕不放棄的細心、愛心和責任心,挽救了遭遇煤氣中毒的一家三口的生命。
此后,衢州市委迅速作出決定,號召全市干部群眾向這3位“最美教師”學習,并在全國開了宣傳、推選樹立“最美人物”之先河。
凡人善舉人人“出彩”,道德之美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衢州人。這幾年,衢州大地涌現出許多至善大愛:公交司機毛志浩行車途中被倒下的路燈桿擊傷,忍住劇痛安全停車,保證了26位乘客的安全;農婦徐萌仙忍受著失去17歲愛女的悲痛,無償捐獻女兒所有有用器官;龍游農民傅志霄用盡最后力氣把落水少年推出漩渦,自己卻沉入了江底……
見賢思齊,“最美”逐漸成為衢州人共同的價值選擇。在這里,“最美”故事登在報紙最好的版面上、播在電視最好的時段里,還登上了街頭燈箱廣告、鄉村年畫掛歷。全市140多個最美志愿者家園里聚集了15萬名志愿者。
衢州緣何那么美?2012年8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曾組成國情考察組,深入衢州調研。他們認為:衢州“最美人物”群體的出現,源自衢州的人文土壤、歷史積淀和社會環境的孕育,源自衢州市委、市政府對道德建設的常抓不懈,源自全體衢州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踐行。
“衢州在我甚至全國人民的心目中,就是一個道德高地!”著名作家麥家到衢州采風,目睹“最美”之風,心生敬佩。
衢州市已連續9年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平安市”,群眾安全滿意率位居全省前列。去年,清華大學心理學系行為與大數據實驗室發布了“幸福中國大數據”,衢州位列中國最幸福城市榜第四。
讓儒學“走出廟堂”,引領城市跨越發展
“匹夫不可奪志”“富而無驕”……5支顏色不同的鉛筆上,分別刻有兩條論語佳句。
自2011年起,衢州孔氏南宗家廟管委會每年都會定制20多萬支“論語鉛筆”,送給衢州所有剛入學的小學新生。
“在人生的第一課上,我們要告訴這些少年,什么才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守望800多年歷史的衢州孔廟,孔子第75代嫡長孫孔祥楷先生說。
2003年春,衢州恢復了業已中斷半個多世紀的祭孔大典。在孔祥楷的建議下,衢州祭孔大典定位“當代人的方式紀念孔夫子”,結合時下生活和文化進行創新。“衢州確實開創了一個祭祀新儀式!”時任中國孔子基金會常務副會長劉蔚華評價。
從獨創師生“學祭”到廣納社會各界公祭,從舉辦孔子文化節到設立國際儒學論壇,衢州恢復祭孔10年來,緊隨時代脈動調整祭祀主題,參祭群體擴大到各行各業,祭孔成為城市的盛大節日。
伴隨著《大同頌》祭孔樂章悠遠飄揚,衢州的儒學也走出廟堂、走向大眾,根植于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
“儒學是衢州文化核心競爭力,我們不僅要以文化人,更要以物載文,在‘創造性發展,創新性轉化’中永續儒學經典。”衢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諸葛慧艷介紹,該市自2012年起舉全市之力建設衢州儒學文化產業園區,使之成為撬動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引擎。作為浙江省唯一的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衢州儒學文化產業園以孔氏南宗家廟等老城區的儒學文化資源為核心區,創新性地將整座城市打造為文化產業大平臺。
“儒學是當代衢州城市發展的文化之道,我們要探索文化與城市的融合發展。”衢州市市長杜世源說。儒家倡導“天人合一”,改變著城市的戰略發展理念,衢州人將其轉化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彰顯。
為了留一泓碧水給后人,自2002年以來,地處錢塘江源頭的衢州提出“生態建市”,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淘汰落后產能,提升區域發展的環境承載能力。
有舍才有得,因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衢州綠色產業集聚區內,一江清水引來娃哈哈、康師傅、伊利、旺旺等著名企業紛紛入駐。
“可以說,儒家文化浸染了衢州的每一個角落。”今年4月,著名作家王蒙在參觀衢州儒學文化園區后由衷贊譽。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