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二字知多少?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9 瀏覽次數:次
道士乃信奉道教教義并修習道術的教徒的通稱。《太霄瑯書經》謂:“人行大道,號為道士。
“道士”之稱始于漢代。當時指稱的范圍較廣, 除“五斗米道”、“太平道”教派的信徒之外,方士、術士及一些道家也可以稱為道士。魏晉南北朝時期,道士之稱甚至與對佛教僧侶的稱謂相混。直到隋唐時期, 道士及相應的稱謂如道人、羽士、羽客、羽人、黃冠等,才逐漸成為道教神職人員的專稱。隨著女性入道的增多,也有了女冠等稱謂。一般情況下,敬稱都為道長。在道教典籍中,男道士也稱為乾道,女道士則相應地稱為坤道。黃冠專指男道士時,女道士則稱為女冠。
元全真道興起后,道士分全真和正一兩大派。全真派道士為出家道士,不結婚,素食,住在道觀里。男為道士,女為道姑,皆蓄長發,攏發于頭頂挽成髻,可戴冠,男道士蓄胡須。正一派道士可以結婚,吃葷。大部分為不出家的道士,也稱火居道士,少部分為出家道士。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一部分在宮觀里活動,也有一部分沒有宮觀,為散居道士。沒有宮觀的散居道士,一般情況是平時穿俗裝,住在家中。正一道士多為男性,不蓄長發和胡須,發式同俗人相同。
道士相互之間,則稱道長、道友、道兄等,稱謂也是男女通用的,居士、信士亦可以如此稱呼他們。
在道門中有些道士享有特殊的尊稱,譬如張道陵、寇謙之以及后世龍虎山天師道的歷代掌門人,都享有“天師”之稱。
道士中那些出類拔萃、德高望重、學識淵博者,又常常被教內教外尊稱為真人、先生、高士等等。這些尊稱,有些又是由朝廷封贈的。
在道門中,有時又按道士實際的修行水準而給予相應的尊號,如(唐六典·祠部)所記:“道士修行有三號,其一日法師,其二日威儀師,其三曰律師,其德高思精謂 之煉師。”(三洞修道儀)中將道士分為洞神部道士、高玄部道士、升玄部道士等九種,將女道士分為正一盟威女官、洞神女官、高玄女官等八種,也是對道士的等級劃分。
熟悉玄文經書和宗教儀范,舉行宗教儀式時,在法堂上居中高座,道法高深者,稱為高功。主持宮觀事務的道士,因擔任的職務而有相應的稱謂,如方丈、住持、高功、監院、執事以及所謂“三都五主十八頭”等。
而為了尋真問道而云游在外的道士,稱為游方道士。《太霄瑯書經》云:“人行大道,號曰道士。士者何?理也,事也。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曰道士。”這就是說,道士之所以被稱名為“道士”,是因為他們的行住坐臥,舉念運心,即生活中的一切思想言行,惟道是修,惟德是務,惟行道業,亦即將信 “道”、修“道”、行“道”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這一點至關重要,道士們的生活內容及其特點即是由此而決定的。
道士又稱道人。《老子想爾注》有“道人所以得仙壽者,不行尸行”,《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有“道人賢者奉敬教戒”等語;南宋道士白玉蟾也自稱“瓊山道人”。但在佛教初入中國時,道人也用來稱呼僧人。
《南齊書·顧歡傳》有“道士與道人戰儒墨,道人與道士獄是非”的記載,此道人即僧人。此外,還有稱道士為羽衣、羽客、羽人、羽士(羽,含飛升之意,指道士喜言飛升成仙)以及黃冠(以乾道戴黃冠,因為道士衣冠皆傳承人文始祖軒轅黃帝之衣冠,故名)等。女道士則稱女冠或坤道。
《三洞奉道科誡》分道士為六種境界:“一、天真道士,二、神仙道士,三、山居道士,四、出家道士,五、在家道士,六、祭酒道士。”道士學識淵博、修養極高的被尊為先生、真人。此尊號除由道士推戴外,南朝及唐、宋、元諸代,多由帝王賜于生前,或謚于死后。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