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周易》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9 瀏覽次數:次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在周公時代,《易經》已正式形成一種卦畫與經文合成的形式,因為《易經》產生于周朝,所以被后世稱為《周易》,其經過孔子整理后,才成為儒家之經典。
孔子研究《易經》之原因,主要是當時的奴隸社會正走向瓦解崩潰。孔子以為社會動亂是“世道衰微,人心不古”所致,于是修訂《詩》、《書》、《禮》、《樂》、《易經》,作《春秋》,以“克己復禮”為大任。孔子在晚年讀《易經》愛不釋手,如癡如醉,把編結《易經》簡冊的牛皮線繩都磨斷了三次,“韋編三絕”即出典于此。他還說“假我數年,五十而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可見,孔子對《易經》推崇備至。
孔子在晚年和他的學生共同完成了注解《周易》的《易傳》(即《周易大傳》,又稱《十翼》),成為后世人們研讀《周易》的基礎材料,為人類留下了珍貴的哲學思想和偉大的文化遺產。
我們現在看到的《易傳》是經過孔子之后的歷代儒家多次修改過的,包括《彖上傳》、《彖下傳》、《象上傳》(大象)、《象下傳》(小象)、《系辭上傳》、《系辭下傳》、《文言傳》、《序卦傳》、《說卦傳》、《雜卦傳》十篇文章。
《周易》分“經”和“傳”兩部分。經的部分包含六十四卦的卦形符號和卦爻辭;“傳”的部分包含闡釋《周易》經文的十篇專著。經是本體,傳是解經的“十翼”,這十篇文章的創作宗旨均在解說“經文”大義,猶如“經”之羽翼,故漢代人合稱之為“十翼”。
《易經》與儒家有直接的血緣關系,二者經歷了共同的命運。《易經》提出仁義,主張貴民;而孔子主張仁政,反對苛政,提出“苛政猛于虎”。孟子則提出王道,反對霸道,主張“重民輕君”,對中國政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易經》主張入世,強調實踐,提出不脫離社會,并把人道與天道并重。《易經》善于從宇宙天地中悟“道”,并把象數之規律應用于人類,這些原則皆被儒家所吸取。
《易經》與孔子的思想關系,無論是《易》、《書》、《春秋》,都有一個共同的指歸——現實。孔子通過這些書籍要表述的對象都是以現實的興衰、禍福、吉兇為中心探求天道、明了人之道。孔子思想的根本出發點就是濟世。儒家思想的實質與核心是治國平天下的社會實踐,其基本內容在《易經》中已經以萌芽的形式大量出現。如《比》卦就是“和合”思想的源頭,“比”體現了追求和睦親善和安定互助的社會環境的政治理想;《臨》卦則闡述了治國安民的具體策略,也是儒家仁政愛民、正身律己、德治教化思想在《易經》中的萌芽。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里的天命,已不是威嚴的上天之命,而是順適的自然之年。生命的過程正是走向精神自由的過程,只有懂得了天地之道,才能從心所欲。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