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公望的入仕與奉道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6 瀏覽次數:次
黃公望(1269-1354)①為元代畫壇四家之首,擅畫能詩,詩賦多見于《元詩選》、《全元文》,其山水畫作筆意蒼茫、簡淡深遠、構圖獨特,在中國畫史上地位赫然。黃氏畫作傳世較多,如《丹崖玉樹圖》、《九峰雪霽圖》、《天池石壁圖》等,其中最享盛名者當推《富春山居圖》。該圖黃公望晚年耗時數載而成,被譽為“畫中蘭亭”,清初因遭火燎斷成殘卷,更是平添一段傳奇。殘卷前段名《剩山圖》、后段稱《無用師卷》,今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2011年6月,二圖分隔300多年后在臺北合璧展出,再掀黃氏研究熱潮。
黃公望一生多舛、時運不濟,而入仕與奉道是其人生兩大轉折。
入仕
元季江南,士人儒流因歧視性的“南人”政策,入仕唯靠舉薦。黃公望亦不能脫此窠臼,青年時期曾兩次依靠舉薦為吏,但這兩次為吏的經過及結果都不盡如人意。
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徐琰(?-1301)出任浙西廉訪使,黃公望被“辟為掾吏”,是年歲末隨遷杭州。黃公望極有可能獲得當時已聲名大噪的趙孟頫(1254-1322)的引薦,才得以結識徐琰。年輕時期的黃公望,為求仕途奔走于權豪名士宅邸,有緣近賞趙氏畫藝并得指點,留下“當年親見公揮灑,松雪齋中小學生”②的詩句。與趙氏往來的士人名流,不僅有高克恭、閻復等權貴,亦有眾多道門名士,如倪文光(倪瓚兄長)、張雨等。黃公望更是與倪文光同在徐琰幕下為吏而交往頗多。黃公望與這樣的群體接近、往來,思想受影響極大,彼時已表現出強烈的道教情感。
顧嗣立《元詩選》言:“至元中,浙西廉訪使徐琰辟為書吏。一日著道士服,持文書白事,琰怪而詰之,即引去。”陳善《杭州府志》也有類似記錄:“至元中,浙西廉訪使徐琰,辟為書吏,未幾,棄去。”大德五年(1301),徐琰卒。由此可知,至遲在1301年,黃公望第一次入仕已告結束,原因似與其道教信仰有關。由其與倪文光同為徐琰所用,及倪本人在教派內部的地位推測,黃公望的道教信仰與倪氏應不無關系。
但黃公望應仍懷仕途之念,于是有了再次為吏的經歷。這一次,他投奔的是貪官張閭③,可所得卻是一場牢獄之災。張閭于元貞二年(1296)駐留杭州,請趙孟頫為僧了敬作《瑞州路北乾明寺記》。彼時黃公望在徐琰幕下為吏,1292年隨署至杭,與張閭應在此時相識。至大四年(1311),張閭任江浙行省平章,府駐杭州,提攜舊識黃公望并“辟為書吏”。次年(1312),黃公望隨行張閭返京,故有“后在京”的記載。這應是所見黃公望唯一一次離開江南、到達最高權力中心的記載。仁宗延祐二年(1315),張閭以中書省平章政事之銜返江浙行省行“經歷田糧”之法,黃公望隨往。然而張閭當年就因“貪刻用事”引發民亂,被仁宗遣人聆訊治罪,黃公望亦入獄。
至此,黃公望仕途夢想徹底破滅。其友楊仲弘《次韻黃子久獄中見贈》言:“世故無涯方擾擾,人生如夢竟昏昏,何時再會吳江上,共泛扁舟醉瓦盆。”④
奉道
出獄后黃公望寓居松江,一度以占卜為生。時年47歲的他已到樂天知命的年紀,主張性命雙修的全真道終成其投身之所。于是,“天資孤高,少有大志,試吏弗遂”的好道者黃公望,徹悟蛻變而為一峰道人。
那么,黃氏生活時期的江南一帶,全真道南傳情況如何?據《仁和縣志》載,至元六年(1269),玉陽庵奉敕建于杭州馬市巷,以居云水道人。玉陽,即全真七子王處一(1142-1217)。這是文獻可查的全真道在杭州地區活動的最早記載。陳銘珪《長春道教源流》卷7亦載:“然觀羅蓬頭及黃公望諸人,則宋平后,浙人多學全真者矣,特稍參以南宗耳。”由此可知,當時浙人應熱衷全真北宗,僅輔以南宗。
關于黃公望的道門師承,饒宗頤在《黃公望事跡摭佚》⑤一文中寫道:“長春丘處機——李志常(真常)——王溪月——金志揚(蓬頭)——黃公望/方方壺……”而在明成化《杭州府志》卷45《仙釋》、嘉靖《浙江通志》卷68《雜志》第11之6《仙釋》、陳銘珪《長春道教原劉》卷7、白云霽《道藏目錄詳注》等記載中,黃公望均以道士身份出現,與教內金蓬頭、莫月鼎、冷啟敬、張三豐等交往素厚、互為師友。⑥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有《金月巖傳》,張宇初《峴泉集》亦有《金野庵傳》,載金蓬頭學道于全真李月溪。又據張宇初言,李月溪應初學道于白清紫,即白玉蟾(1194-1229)。李真常即李志常(1193-1256),是丘處機西游隨行弟子之一。可知李月溪原是金丹派南宗門徒,后從李真常參學全真。由此,黃公望的道門師承清晰可見。
《道藏》題為“嗣全真正宗金月巖編嗣全真大癡黃公望傳”的3篇丹訣,以及黃公望為金蓬頭所題像贊:“師之道人,此特其跡。普愿學者,惟師是式。大癡道仆黃公望稽首拜贊”,則可作為黃公望師承金蓬頭的力證。
今人一般認為黃公望晚年入道,更有明言其“元文宗天歷二年(1329),與倪瓚同時入新道教”,時年61歲。但此說頗有存疑之處。元至元年號有前至元(1264-1294)和后至元(1335-1340)之分,倘若在后至元年間發生黃公望“著道士服白事”遭詰怪事,以他年近七旬僅為書吏則極不合理。正是在跟隨徐琰的書吏生涯中,黃公望得以認識彼時在道門內已地位顯赫的倪文光,并對自己的信仰選擇產生極大影響。結合金蓬頭生卒年(1276-1336),作為全真道南傳最早、最重要弟子之一的黃公望投身道門應在前至元(1264-1294)年間。
只是,初入道時黃公望仍雜有塵俗之心、官宦之念,對于煉命修性之事恐不甚盡力。兩次為吏反招牢獄之災,遂棄凡心于塵世、修性命于市朝,放言“聞說至人求道遠,丹砂原不在天涯”。入道退隱后的大癡道人黃公望寄情筆墨之趣、專心性命雙修,于晚年時完成心中道境描畫之巨作《富春山居圖》,遂得以畫史留名、標程百代。
(作者單位為北京大學哲學系)
①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井西道人等。其生平可參見鐘嗣成《錄鬼簿》、陶宗儀《輟耕錄》。
②乾隆官修《石渠寶笈》初編卷30。
③有作“章閭”、“張驢”等,實乃“張閭”所誤,其事見《元史》之《仁宗本紀二》及《成宗紀》。
④引自楊載《楊仲弘詩集》卷6。
⑤收錄于《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卷13。
⑥此處提到諸道門名士,可分別參考趙道一《歷代真仙體道通鑒續編》,張宇初《峴泉集》,明清《錢塘縣志》、《杭州府志》,及今人黃兆漢《明代道士張三豐考》等。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