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與彝族的淵源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6 瀏覽次數:次
“三皇五帝即三王五霸”,據彝族古經書《勒俄特依》和漢史書《尚書大傳》,《風俗通義》,《古微書》,《三字經》,《史記》,《資治通鑒外記》,《戰國策》等記載,尼能時代前,天地未分時,人間通過 張家界的天門山,安慶的天柱山,桂林的天梯到天臺,人間有喜忘請螞蟻,螞蟻就把天門堵上,天柱蛀空,天梯啃斷,天地間無法往來,這時東西南北誕生四仙子,儒惹古達生于東,造了木武哈德山,署惹爾達生于西,造了木克哈尼山,阿俄署布達生于南,造了火木低澤山(今桂林尚存的南天一柱),司惹低尼達生于北,造了尼木昊撒山,四山將天撐著,天地已分開。天庭祖靈恩梯古茲(玉帝),派了德布阿爾去請司惹約祖,爾旋阿俄,倆仙子造山、造溝、造坡、造平;又派蘇涅勒格惹去請勃宜阿約,阿依蘇涅倆造草.造樹.造禽獸,地界已形成。阿爾司傅(盤古,其蒴像今尚存桂林)來查看后人間適宜生靈發展,恩梯古茲又請俄惹結志(伏羲之父)為人間降下三場紅雪兩場黃雪“結冰來做骨,下雪來做肉,吹風來做氣,下雨來做血,星星來做眼晴”。形成雪族人種并都有語音,其中無血的六種:即黑頭草為第一種,寬葉樹為第二種,針葉樹為第三種,水筋草為四種,鐵燈草為第五種,藤蔓為六種;有血的六種:即蛙為第一種,蛇為第二種,鷹為第三種,熊為第四種,猴為第五種,人為第六種。這十二種雪族據史書載伏羲之父生12子女,為人間派了一對銀男金女(又叫王龍王蛇),經過漫長的五次冰川期,生活在大地上的生靈基本滅絕,約距今1.4萬年,氣候逐步變暖,冰川逐漸融化,生活在青藏高原洞穴里的王蛇“金女女媧” (彝族叫烏茲尼拉)幸存,生活在中原海底里的王龍“銀男伏羲”(彝族叫翁者石勒)幸存。
翁者石爾和烏茲尼拉倆兄妹,將父親變成雪族的有血無血十二種,逐一恢復,不可缺一,相互依存,以中原為中心,逐步向西形成尼能時代,發展到部落族群,部落聯盟與人類社會,雪種(爬行動物)傳到阿呂(猴氏)六代,阿呂傳到居惹九代,居惹傳到石爾七代.石爾傳到俄特八代不見父(母系時代末),后來俄特(希慕遮)娶(恩梯古茲之女)茲尼施色為妻,俄特傳到俄勒11代(父系時代初),俄勒傳到邛部20代(已成人形),邛部生三子,由于洪水朝天,長子居斯未成家,次子居爾未娶媳,三子足姆幸存(篤慕)安了家, 娶了上界恩梯氏后裔之女生了三子(老大叫居特“世沙”成了藏族先祖、老二叫居勒“拉義”成了漢族先祖、老三叫烏武 “格子”成了彝族祖先),三子又在下界娶了癡以姑土、嫩以米冬、尼以彌布三妻,各生二子,長子叫慕雅考(武),次子叫慕雅切(乍),三子叫慕雅熱(糯),四子叫慕雅臥(恒),五子叫慕克克(布),六子叫慕齊齊(默),這就是彝族(所謂的六祖)。事實說明了古彝人先祖大禹治水到中原建立了夏朝,因部落爭霸,遷往成都自立古蜀國,后居木時代又洪水泛濫被迫遷到洛宜山,在洛宜山發展壯大而將六祖分布于川滇黔桂渝等地……
由此可見,華夏大地上的古代居民,按彝族《勒俄特依》等史詩記載,以黃河流域的夏王國為中心。其周圍是東夷西羌,南蠻北狄。說整個西南部有三個大的部落族群:即西部的氐羌族群,西南部的百濮族群,南方的百越族群。夏人自稱“華夏”,而夏朝的創始王是石鈕(汶川)西夷人大禹。往前追溯,是炎、黃兩個大部落。炎黃之前就追到伏羲為終(據神話可追到盤古.葫蘆.混沌)為止,伏羲之前按彝族《勒俄特依》所述可追到俄勒.阿呂. 司傅、結志到恩梯古茲(這才是所謂的原始人類始祖、而彝族始祖是西夷人大禹)。
郭沫若《中國史稿》云:“顓頊、帝嚳、皋(gāo)陶、伯益四個最先融合華夏的夷人分支。”彝族學者陳英,在其論文《彝族先民對祖國歷史所作的貢獻》中指出:“在三王五霸時期,只有夷、戎、羌、狄、苗、蠻諸族,華夏尚未形成。”在部落爭奪中形成了三個大的部落聯盟,又出現了"三王"即伏羲(東夷人).神農(烈山氏).黃帝(西戎人);三個聯盟又爭奪,最終取勝后,華夏才逐步形成。“應該說這五個夷人(東夷即東岳霸少昊,彝族叫儒惹古達,西羌即西岳霸堯,彝族叫署惹爾達,南蠻即南岳霸顓頊,彝族叫阿俄署布,北狄即北岳霸舜,彝族叫仕惹低尼,中戎即中岳霸帝嚳,彝族叫蘇涅勒格惹"人稱五霸"。其分支與戎人、羌人、狄人、苗人、蠻人的各一部分共同融合,始稱“華夏”。顓頊、帝嚳,按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載;顓頊實為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高陽。帝嚳,是黃帝的曾孫高辛。堯帝又是帝嚳高辛的兒子。可見,中國上古史上的“三王五霸”都是古夷人。“三皇五帝”始稱于戰國末年。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第278頁明確指出:“中國先進文化是吸收各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而形成的,漢族雖然人口多,它是長期以來許多民族混血而形成的”;真正的漢族形成應該是秦末漢初,距今2200多年。
以出土文物的刻劃文字,字符和彝族“十月太陽歷”證實,如距今五千年前的山東大汶口、丁公村遺址陶符。六七千年前的半坡遺址、河南賈湖遺址、陜西姜寨遺址、甘肅大地灣、馬廠遺址陶符、八九千年前的湖南彭頭山遺址陶符等等,古夷人歷史,可追溯達萬年以上,對世界本源、人類發展史的認識,都達到極高的程度。加之晉寧石寨山古滇王墓、廣漢“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世界罕見的數千件青銅文物的發現,比中原夏朝還早近千年或數千年,肯定是古夷(尼)人時代的遺物。讓人強烈地感到,雖然在地面上還不曾發現令人驚嘆的古建筑遺址,但在遙遠的史前,在冰川融化后,尼能時代的古夷人最早就在我國的中原地帶發展基業,那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時代。由于部落間不斷爭奪,部份遷到西南地區,創造了至今仍鮮為人知的三星堆.金沙遺址古夷文明。包括中原的華夏文明,實際就是這個古夷文明的繼承和發展。
無獨有偶,生息繁衍在西南云貴高原的彝族,歷來自稱就是“尼(夷)”:彝文古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都記載,部落族群尚未形成前,彝族先民最初以中原為中心,在西部建立了一個西陵國“尼能時代”,這個時代統治了中華大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疆域,那是一個漫長的歷史。當西陵國強勢時皇帝娶西陵國公主螺祖為妻,致使西陵國逐漸衰弱,中原逐步強勢,后來由于部落爭霸不斷,西陵國后裔移至廣漢自已立了古蜀國,繼續鞏固昌盛。
注:三皇五帝,作為史前,各有五種說法,應有四十位,下列盤古外14位不重復簡介,當時年代不祥,支系復雜,后人史書略有記載,難以考證,僅限田邊地角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各族說法不一,甚有的自相矛盾,可理解!
參考:《爨文叢刻》、《彝族源流》、《物始紀略》、《宇宙源流論》、《哎哺啥額》、《勒俄特依》、《彝族的起源和發展》、《中國文明源頭新探》、《畢摩古經書》《糯恒部落向滇東北永寧和涼山的遷徙和發展》、《淺談涼山彝族古候曲涅支系的遷徙》等。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