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間皮影戲沒落 難覓傳承人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5 瀏覽次數:次
皮影與木偶技法相通,申家堡皮影劇團經常是白天演木偶,晚上演皮影。
正月初十,中國北方冬寒未盡。山西省呂梁汾陽市申家堡村東的一家平房里,小音箱傳出的廣場舞正濃,67歲的張春娥隨節奏伸著胳膊踢著腿;老伴兒王廷芳因感冒久未愈,窩在里屋炕上瞇著眼。這樣悠閑慵懶的正月,兩位老人已許久未有過。
“二三十年前,正月里最忙,一天要趕好幾場,一直忙到過了元宵節。”上世紀80年代,張春娥、王廷芳、王廷芳的弟弟王廷貴以及同村幾個喜歡皮影的人自發組成了申家堡皮影劇團,種地之余,每到過年,便被附近村里請去演出。
在山西民間,曾流傳著一種戲劇——皮影戲,用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將剪影呈現在紗窗上,同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方言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鄉土氣息濃厚。
在山西民間,曾流傳著一種戲劇——皮影戲,用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將剪影呈現在紗窗上,同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方言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鄉土氣息濃厚。
據記載,1980年10月在孝義市西約五十華里許榆樹坪村南,金正隆元年七邊形磚砌單室墓中出土的皮影頭像壁畫可知,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宋金時期,皮腔紙影戲在山西已然有之,也成為該省目前發現最早的皮影。而據史書記載,中國的皮影戲則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由于皮影戲在中國流傳地域廣闊,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見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山西皮影等,這種藝術形式曾被傳至西亞和歐洲。
在汾陽市,皮影戲也叫燈樓兒。坊間傳言,東周列國時期,一位國王思念自己的女兒,看到月光下有人影晃動,于是誕生了皮影。最初的皮影就是借著月光表演,后來才利用燈光。當地,許多農村都建有專門用來演出皮影的樂樓,當地民間有“正月不看燈樓,閻王掐住你咽喉”的俗語,可窺皮影流傳之廣泛。
“我14歲的時候開始跟師傅學皮影戲。”張春娥介紹,申家堡皮影劇團的說戲表演由王廷英與張春娥完成,王廷芳則擅長武場演奏。王廷芳回憶,上世紀80年代申家堡皮影劇團名聲遠播,他們北上太原南下交口,有時終年在外演出,也曾萬人空巷,走過了二十多年的風光期。
“每年看皮影戲是過年必須有的娛樂項目,最愛看的是《三打白骨精》,孫悟空一個筋斗就到了云上,小時候看著特過癮。”談起皮影戲,出生于汾陽農村的“80后”董珍依舊一臉激動。
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電視機的普及,以及近年電影、KTV等娛樂項目的興起,皮影戲逐漸被人遺忘。張春娥他們接到的最近一次邀請是在2015年正月。“觀眾多是年輕父母帶著孩子,許多人好奇,涌到后臺,拍照,錄像,然后一哄而散。”說起皮影戲的落寞,張春娥言語中透露著無奈和惋惜。
雖然近年外界的邀請越來越少,如今年這般的閑賦也是第一次。2015年,隨著王廷貴的離世,這個劇班似也結束了它的使命。申家堡皮影劇團被認為是周邊唯一現存的家庭皮影戲班,被稱為“汾州皮影活化石”。
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廷英活著的時候還拾掇著給這個劇團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沒有培養傳承人,一直沒有成功,這下他沒了,老搭檔們最大的也都82歲,我就是最小的,沒那精力了。”如今,跳廣場舞成了張春娥消磨時間的最好方式,“皮影戲對耍皮人的技術要求高,這樣的民間藝人幾乎找不到,再加上演出不賺錢,后繼無人,很難傳承。”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皮影表演藝術生存空間狹小,從業人員逐年減少,魯西南菏澤、遼南地區、北京等地許多民間皮影藝術團相繼解散,大量劇目已失傳。如今,只有民間的童謠還在唱,“影老了,爺爺的爺爺就愛唱;戲文老了,孫女的孫女還沒忘。鑼鼓響,一塊小布兒一掛好戲就開場……”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