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藏戲宗教文化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4 瀏覽次數:次
面具在藏語中稱“巴”,是一種集宗教文化、傳統藝術和民間風情相結合的文化現象,在西藏有著悠久的歷史。西藏面具以藏族的原始祭祖和藏傳佛教為背景,種類豐富、色彩鮮明、形態各異,主要用于各種民間表演活動,它與人們日常生活、勞動、娛樂有著直接的關系,遍及西藏各地。
談起西藏面具的分類,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葉星生對記者說:“西藏面具可分為宗教面具和民俗面具兩大類。宗教面具又分為跳神面具和懸掛面具。跳神,藏語稱之為‘羌姆’,西藏佛教密宗寺廟每逢重要的佛教節日,都要舉行跳神活動。西藏跳神不是一般的舞蹈娛樂活動,而是一種宗教儀式,其目的是宣傳佛教教義,‘驅魔逐鬼,拔除不祥’。
西藏佛教密宗最初的跳神活動,只限于寺內喇嘛觀看,俗家人不能觀看。跳神面具本身帶有嚴肅的宗教含義,不同形象的面具代表著密宗中不同的佛、菩薩、本尊、護法等,因此每年不同季節的法會,會有不同的跳神內容,出現的面具也不盡相同。第二類,是懸掛面具,比較典型的是在布達拉宮和色拉寺中。懸掛面具又分為兩種,一個是供養的神,還有一個是被苯教收復的妖怪,降服后被掛在柱子上供養,作為佛教的奴仆。”
懸掛面具在材質上多用泥、皮革、紙漿等,置于寺廟殿墻、梁上讓人們供奉膜拜。面具面譜有護法神、明王明妃、地方神等,另外還有“贊”(男鬼)、“帕姆”(女鬼)等不同等級的“隨奴”。最接近現實又表現現實的宗教面具是一批被稱作介波(鬼王)、贊(山妖)、巴姆(魔女)的鬼卒面具,這類面具充分顯示了藏族宗教極為特殊而又神秘的文化現象。
“在民俗上,體現在藏戲面具,它在西藏面具中最富有藝術情趣。總的來說西藏面具都很夸張,藏戲面具與宗教面具相比,更具有人性化,造型帶有濃郁的世俗傾向和民間色彩。”說起“人性化”,葉星生給記者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比如藏戲里面有一個沙迦帕姆面具,沙迦生前是一位美女,因為作惡多端,死后就成為沙迦帕姆,就是沙迦女妖,披頭散發,獠牙鋸齒,很恐怖。其實她生前很美,但是內心很丑,所以就把她畫成丑陋的樣子。西藏面具和其他面具種類相比,更為詭秘和多元化,所以解讀西藏面具首先要了解西藏的藏戲文化,要懂得西藏的宗教文化,這樣有助于看懂西藏面具夸張表情下蘊含的深意。”
談到情態奇異的西藏面具,在人物構造與題材的選取時,葉星生對記者說:“西藏面具整體上與壁畫、唐卡一樣,色彩飽和、夸張,造型多來自于壁畫的護法神,分為怒像和寂靜像。西藏面具更多的是憤怒像,因為它主要用于鎮壓、平福、調妖的作用,風調雨順。西藏面具核心還是苯教文化,萬物有靈,降服各種妖魔。”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