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府壁畫:被忽視的文物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2 瀏覽次數:次
清代、民國廣府傳統建筑上多有壁畫,一般繪在建筑頭門里外、連廊、拜堂、后堂里正面和側面內墻頭位置。祠堂和廟宇壁畫較多,民居相對較少,只在頭門外墻部分尚有保存。壁畫現存狀況良莠不齊,其中的一部分依然是顏色鮮艷,款識清晰、畫面完整。由于無經濟利益干擾和不重視等原因,目前刻意造假不嚴重,復制一般都會有明顯的標示。據保守的估算,目前僅廣州地區就有上萬幅清代、民國壁畫,它們是一類久被忽視的重要文物。
這些壁畫內容可分為人物、花鳥、山水、書法和龍、獅等。畫上多有作畫時間、畫家署名及關于內容的題款。其人物畫有明顯的敘事性,多為故事畫,一畫一故事,沒有連環畫。在內容上繼承了漢代以來中國壁畫表現傳統文化的傳統,有中國古代的經典傳說、神仙隱士、文人軼事等眾多題材,涉及傳統文化的許多方面:既有詩禮傳家、科舉功名等儒家傳統,也有崇尚隱逸、追模虛玄的道風仙蹤;既有嚴肅的經典傳說,也有詼諧幽默的歷史故事。在畫面上講究安排多個人物同時出場,前后呼應。題款多是敘述畫上故事的梗概。山水畫大氣磅礴、視野開闊,受到傳統繪畫的深刻影響;花鳥畫遍涉梅、蘭、竹、菊、牡丹、芍藥、紅棉和喜鵲、鷦鷯、春雁等各種傳統題材,講究用筆清麗、纖細,層次分明,線條圓潤流暢。畫上多題有膾炙人口的古代著名詩詞。書法真、草、隸、篆各體俱全,內容多為古代詩賦,其中許多已不在今天大眾流行的范圍之內。
壁畫分工筆彩繪和水墨兩類,其中多數為工筆彩繪畫。工筆彩繪畫多采用傳統的重彩設色的技法,敷色艷麗、色彩斑斕、花紅柳綠,直追唐畫風采。水墨畫題材較少,常見的只有《教子朝天》一個題材。俗稱為“墨龍”或“墨水龍”,有傳統國畫“寫意”的特點。
在清代、民國的廣府基層社會,凝聚人心的是忠孝仁義的傳統文化,這主要體現在祠堂、神廟等傳統建筑的壁畫風格上。這類建筑在民間社會具有崇高地位,并非什么人都可以在此類建筑上作畫。所以,這里的壁畫絕非古人閑時的信手涂鴉。另外,這些建筑是基層社會的公眾場所,對于廣大基層民眾來說,壁畫直接向他們圖解了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由此而對社會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是當時傳統文化傳播最有效的藝術形式。山水、花鳥壁畫上的傳統詩詞名句,歷史人物畫所表現的古代傳說故事,即是當時民間社會膾炙人口的傳統文化中的“精品”,是民間社會所普遍接受、認可的文化理念。從這個角度來說,它直觀地告訴我們,哪些國學故事在廣府基層社會家喻戶曉、什么詩詞歌賦在這里婦孺皆知。同時也向我們準確傳遞了百余年前廣府民間社會的文化風尚,使我們切膚地感受到當時這里文化的熱度,真切把握到當時人們的藝術品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明文規定,壁畫是受到國家保護的六大類文物之一。目前除廣府地區以外,在我國其他地方尚未見到有如此數量的清代、民國壁畫,而且廣府壁畫依附于清代、民國傳統建筑,是一類極其脆弱、易于消失的文物。由于壁畫對建筑墻壁天然的依賴性,故難以收藏轉讓而無法得到收藏家的青睞。特別是比起木雕、灰塑等建筑構件,建筑一旦翻修、墻壁重起,這些建筑構件尚可保存再現,但與墻壁不可分割的壁畫就只有灰飛煙滅、消失于無形。保護文物本體、記錄留存畫作原貌、出版資料圖錄等工作已是刻不容緩。有關部門應組織文物界、地方志和美術界資深人士參加的專家組對清代、民國廣府壁畫進行鑒定遴選,組織編寫壁畫圖書的工作應當盡快提到相關部門的議事日程上來。否則,隨著更多祠堂、古廟維修、翻新、改建的加速進行,再有數年,這些散落于民間的壁畫將成鳳毛麟角。屆時,不但再談對其保護悔之晚矣,甚至于后人都無從得知清代、民國廣府壁畫是什么樣,會以為那只是個“傳說”。從現有一些翻新后的祠堂里已經沒有一幅清代、民國壁畫可知,這真不是危言聳聽的戲言。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