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威海的過年習俗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1 瀏覽次數:次
俗話說,十里不同俗,五里改規矩。”意思就是說,相隔10里路的村莊,風俗習慣就有所不同,我們威海過年的風俗習慣也都不一樣,威海、文登、榮成、乳山各地都有不同,但是大體都差不多,只是細節不同。
小年,即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主要習俗有兩個:掃年和祭灶。
掃年,即掃塵,也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衛生。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干凈徹底的衛生大掃除。這種風俗一直堅持到現在,講究衛生,干干凈凈過大年。
祭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敬灶王爺,因此小年也叫祭灶節。現在敬灶王爺這種風俗少了,只有少數人在小年晚上盛一碗餃子放在鍋臺角落里,插上一雙紅筷子,表示祭奠灶王爺。只有小年這天打掃房屋的習俗仍流傳至今。
大年三十,應該是春節最隆重的日子。在老輩兒,這天上午要到墓地請故去的先人回家過年,還有貼春聯、貼窗花、貼年畫,到了三十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守歲,迎接新的一年到來。
到了晚上,全家人湊在一起吃年夜飯,好酒、好菜全端上,家人們說著吉祥話,快樂地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這里面說話有好多講究,特別是新上門的媳婦,說話更要小心,可不能亂說。譬如:煮餃子時,如果餃子破碎了,可不能說碎了,要說掙了”,也就是掙錢了的意思。吃大蒜,可不能說吃蒜”,因威海話蒜和散同音,說散不吉利,因此吃大蒜,要說吃議和菜”,還有,如果碗掉在地上碎了,一定要說歲歲平安”,等等。剛進門的媳婦,一定要注意了,春節期間可要好好說話,討得公婆開心。
當午夜的鐘聲響了,家里要吃除歲的餃子,要鳴放鞭炮。還有個重要的儀式就是發紙”,也就是給故去的先人磕頭、燒香、燒紙錢來祭奠先人。
大年初一早上起來,先要向父母拜年,父母會給孩子們紅包。然后要包餃子,初一的餃子可有講究了,一般是豬肉餃子,餃子里面放錢幣,每個餃子放一枚硬幣,放硬幣的個數是家庭人數的兩倍,這樣一鍋餃子里面有些餃子里有錢,有的就沒有。當餃子煮熟后,第一碗一定要給家里最長輩,然后長幼有序。當第一個吃到錢的人,是今年最有福的人,吃得錢最多的人今年能掙很多錢。這時候最有意思是小孩,為了能吃更多的錢,猛吃水餃,一直吃到吃不動為止。
大年初二走姥娘家,初三也就是送年,這年也就過去了。不過走親訪友也就開始了,初三結了婚的閨女領著女婿回娘家;初四、初五……走七大姑八大姨等親戚;正月十五鬧元宵,家家戶戶蒸面燈;正月十六走姊妹;春節這隆重的節日也就算是結束了。
正月十五:蒸燈照福
民間素有人間福祿壽,天上三吉星”的說法。三吉星分別是道教中指稱的天官、地官和水官,他們分別執掌賜福、赦罪、解厄的職責。其中,上元大帝為天官,據說他的生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所以元宵節也叫上元節”。
蒸燈散燈
據清代《威海縣志》載:上元,以面作盞,邊提月份,按其干濕卜旱澇。”據考,此即威海豆面燈的早期雛形。
膠東民間有元宵節蒸燈”散燈”的習俗。燈”的原料主要是磨制極細的大豆面,加清水和成軟硬適度的面團,反復揉過之后再將面團扣在盆中,在避免風干的常溫下放四五個小時左右(俗語叫作醒一醒”),以使其達到柔韌筋道的可塑狀態。豆面燈的造型大致為底座略粗于上端的圓柱體,頂端中間稍凹如淺碗狀,周邊分別捏一至十二個褶子,以一個褶子代表一個月份,每一個豆面燈上還要捏一只元寶,故豆面燈也叫元寶燈”。散燈”則是在蒸好涼透的豆面燈頂部倒入豆油或花生油,將一根棉花捻成的燈芯繞在竹簽上插在燈的中間(后改用小蠟燭),然后將點燃燈芯的豆面燈置于堂屋的八仙桌、糧囤、灶臺、磨頂等相應地方或器具上,是謂散燈”。當燈油燃盡之后,老人們則會根據每根燈芯所結燈花”的多少、大小及其形狀,判斷一年當中每個月份的旱澇、收成和年景。
蒸屬
元宵節除了蒸燈”之外,還要蒸屬”,即家庭成員每個人的屬相。多數人家圖個吉利,把鼠、牛、虎、兔、大龍、小龍、馬、羊、猴、雞、狗、豬十二個屬相悉數蒸出來。另外,即使家庭成員中沒有屬大龍、小龍、雞和猴子的人(民間把屬猴叫屬人兒”),也要蒸這幾種屬相,還要蒸魚和蟾(民間把三條腿的蛤蟆想像成金蟾”)。其中,大龍、小龍稱為圣蟲”,將圣蟲燈放在糧倉、糧囤或糧缸里,取圣”字的諧音剩”,寓意年年有剩余;將魚燈置于葫蘆瓢中然后放進水缸,待其呈自然靜止狀態時,如果魚頭朝南,則預示海上魚蝦豐收;將金蟾燈放進灶坑,民諺說蛤蟆鉆鍋底,年年有么吃”;將雞放在糧囤等器具周圍,寓意儲存的五谷雜糧得以完好保存;猴子放在大門的門枕”上,是謂把門”———寓意看家護院,將盜賊、晦氣統統拒之門外。另外,據筆者所知,在榮成沿海一帶鄉間,不管屬”蒸的多或少,必定要將其中的一個(多為大龍或小龍)留到二月二這天全家人一起吃。據說二月二吃屬相主示”干凈,此外還包含了諸如不招災病、晦氣或是非等等。
鄒蘭
正月測福
舊時,從正月初一到初十,這十天稱作主示日”。人們會根據每天的晴陰、雪風等來占卜一年當中的豐歉興衰。據漢時東方朔《占書》上說,這十種事物是:一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九果十菜。
那么這個順序是如何排出來的呢?據民間傳說,女媧創世造人時,正月初一造雞,初二造狗,初三造豬,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到了初七,才創造了萬物之靈長—————人!因此,古人認為,正月初七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
正月初七以晴為好,寓意人壽年豐。東方朔的《占書》中就有初七人日,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君臣和會”的說法。可見人日”的說法至少在漢朝時就已流傳了。
鄉間普通老百姓非常重視人日”。我記得小時候在家里,每到人日這天,母親早晨會起來搟面條,面條搟得又細又長,人們認為小孩子吃了這樣的面條,就會好養;晚上還要包餃子,這天包餃子有個特別的叫法,叫包小人”,祝愿兒女一年中平安順遂、幸福健康。
古時的文人墨客有在人日這天出游登高賦詩的習慣。據說他們出游是為了躲避瘟氣,丟棄晦氣、踏死喪氣,在新的一年里,仕途順利、安康幸福,一帆風順。
而幾千年的農耕社會,人們與雞犬果蔬之類整天打交道,認為只有雞、犬、豬、羊、牛、馬等六畜齊備,谷物豐盈才是家與庭的完美結合,方可成為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所以同樣很看重人日之外的其他日子。我對人日的種種講究還有些許印象,記得初一是雞日。每年大年初一剛起床,奶奶總是先打開雞窩門,用葫蘆瓢舀滿一瓢玉米粒撒在地上,讓雞們飽餐一頓,然后說一句今天是雞日”!正因為這一句,所以我至今還記得初一是雞日。對于雞日和其他動物的日子,人們除了要在當天多給它們喂一點食以外,還絕不能吃它,以示避諱。
各地的主示日”講究也不一樣。榮成在春秋時代就煮海為鹽”,把鹽剔除,似乎有違榮成民心。所以,榮成人改為:一雞二犬,三貓四鹽,五馬六羊,七人八谷,九子十成。
道教之音2013癸巳新年專題策劃
中國道教協會發來新春賀詞
兩岸四地道友齊聚道教之音大拜年
道教之音全體工作人員2013大拜年
道教之音與呂祖宮舉行迎新春祈福法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