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延不絕話燒香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1 瀏覽次數:次
燒香的歷史至少有三千年了,遍布世界各地,燒香文化成了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給人類帶來很多快樂,但發展至今天,也面臨一些問題。
一、燒香的歷史
自從人類學會了用火,在燃燒各種草木的過程中,會發現其中有些香氣能驅除穢邪,讓人寧靜舒暢,此后,這些特殊的香料就被用在一些隆重的祭祀儀式上,開始人們只是燒原始的香木,后來就學會了加工香料。
從公元前8世紀希臘人就焚燒木頭和樹脂,以供奉神明和祛除惡魔。古埃及、巴比倫、羅馬、印度、瑪雅、秘魯、猶太人的宗教祭祀中都有焚香儀式。印度的阿里卡梅杜在公元前 1 世紀末至公元 1 世紀是印度與羅馬交通和貿易的重要中心,在它的遺址上出土了香料等。基督教會于公元4世紀也開始在圣餐禮上焚香。
中國的少數民族如:德昂族、仫佬族、納西族、普米族、彝族、白族等,在宗教祭祀儀式上,也要焚香。
從有文字的史料來看,中國用香的歷史至少可以溯及西周(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詩•周頌•維清》:“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古注:禋之言煙,芬芳之祭。在距今5000-4000年前的湖南城頭山遺址、上海淞澤遺址以及遼河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出土了作為生活用品的陶熏爐。
漢代時,隨著“海、陸絲綢之路”的開通,東南亞、南亞及歐洲的香料也傳入了中國。燒香在貴族中也流行了,從出土的大量香爐就可以證明。漢代流行的一種香爐名博山爐,又名香薰,青銅鑄造,爐體呈豆形 , 上有蓋 , 蓋高而尖 , 鏤空成山形 , 以象征傳說的海上仙山“博山”。當香料在爐內燃燒時 , 煙氣可從孔中散出。西漢馬王堆1號、3號兩墓分別出土了盛有香料的竹笥。
唐宋以后,隨著交通貿易的發展,以及佛道教的興盛,燒香也進入民間。宋代可謂“巷陌皆香”, 用香的奢華也導致國力降低。宋代甚至成立了專門的香藥管理機構——香藥局,實行了香藥專賣制度。最高峰時其香藥的貿易收入超過了國家收入的四分之一。1974年在泉州發現的宋代海船遺跡中,主要是香料木,包括降真香、沉香、檀香等,濕重達2350公斤。香港就因為是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所以得名的。
我們現代流行的線香,大約宋神宗時就有了,最初是計時工具。《周氏香乘》卷二十三:熙寧癸丑歲……梅溪始作百刻香印,以準昏曉。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十四》:金人合香之法甚多,惟線香可入瘡科用。其料加減不等,大抵多用白芷、獨活、甘松、三奈、丁香、藿香、高良姜、角茴香、連喬、大黃、黃芩、柏木、兜姜香末之類為末,以榆皮麪作糊和劑,以唧筩笮成線香。
明清以來,黃銅冶煉技術、銅器鏨刻工藝、景泰藍工藝及竹木牙角工藝發達,使許多香具雕飾精美,宣德爐即是其中一種。
收入《四庫全書》的《香乘》《香譜》等著作,記錄了大約數十種香料的產地與特性、上百種制香的配方和方法、燒香器具以及與香相關的趣聞軼事。
二、燒香的作用
在佛道教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燒香也成為其宗教儀式的基本內容。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七十一云:“香者,以通感為用,隔氣去穢。”通感就是通感天地神靈。行香齋戒誦經,上消天災,下攘毒害。但是這要有誠心才能起作用的。《真誥》:“南岳夫人曰:燒香時,勿反顧。反顧則忤真炁,便致邪應。”不反顧,就是不要分心,要專注。
在很多道教儀式中,上香還要持香咒,不同的香咒也能反映燒香人不同的的祈求,略舉幾例:
天輔無私,干象通微。無幽無冥,無感不知。佩帶符圖,神兵任呼。我道上皇,位登仙都。急急如律令。——這是請神的。
玉華散彩,九炁凝煙。香云密羅,徑沖九天。侍香金童,傳言玉女。為臣通奏,上聞帝前。所祈所愿,咸賜如言。——這是祈愿的。
丹元守靈,內外守真。左右三七,助吾天成。急急如元陽主者律令。——這是修心的。常焚心香,得大淸靜。——這是守戒的
在章奏上香時,還要以指虛書、或以目光虛書信香符。
制香有不同的配方,焚香也有不同方法,另外《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正一威儀經》等經中還有許多燒香威儀。
世間人求世間事,存善念誠心,也必有感應。修道人,所求是道,所燒的香便是心香,非只有形之香。《上清靈寶大法·齋法宗旨門》:“夫香者非木也,乃太真天香八種。曰道香,德香,無為香,自然香,清凈香,妙洞真香,靈寶慧香,超三界香也。道香者,心香清香也。德香者,神也。無為者,意也。清凈者,身也。……”
香之所以能在宗教中廣泛運用,正是因為它能讓人的身心舒暢,這在醫藥上也有體現,很多藥方中都有香料,這里也舉一例——出于《 和劑局方 》的蘇合香丸 。藥物組成:白術、青木香、犀角、香附子、朱砂、訶子、白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蓽茇各 60 克,冰片、蘇合香油、乳香各 30 克。功能分析:方中蘇合香、麝香、安息香、冰片芳香辟穢,開竅醒神,為主藥。青木香、香附子、白檀香、沉香、丁香、乳香,諸香合用以行氣解郁,散寒化濁,兼行臟腑氣血之郁滯,為輔藥。蓽茇配諸香以增強溫中散寒止痛,行氣開郁之功,并取犀角解毒定驚,朱砂鎮心安神,白術燥濕化痰,訶子溫澀斂氣,與諸香合用可以防辛香走竄,耗散太過,損傷正氣,共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奏芳香辟穢、溫通開竅、行氣止痛之功。為治療寒濕痰濁氣郁,閉阻神明,寒閉神昏的代表藥物。
正是因為香的辟瘟驅邪效用,所以宮室、朝堂、議事廳必焚香。到后來香料普及,人們也用香熏衣、驅蟲,民俗五月端午,要在房中燒蕓香,要給小孩掛香囊,以驅邪惡。
“明德惟馨”,美德則是人的心性之香。屈原《九歌•山鬼》就有: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石蘭、杜衡都有香氣。琴書記載“...浮暴粗厲之氣不除,則不得平和淡靜之性。能得清淡平和之性,方能悟得琴中之趣。”故而琴家操琴之時,往往要潔身、焚香。茶道也同理,好香能讓人摒棄雜念,氣定神閑,超然物外。陸游有詩:“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閑看玉溪詩”。焚香貴在意境,明《焚香七要》:燒香取味,不在取煙,香煙若烈,則香味漫然,頃刻而滅,取味則味幽香馥,可久而不散。
三、當代燒香面臨的問題
今天的世界,人口有七十億,生產、交通、貿易、經濟能力空前地強,而自然資源有限,且不說天然香料不易得,即便其它天然原料也面臨枯竭。前些年有一則報道,傳統制線香的方法中以榆樹皮作為粘合劑,而某個地區的榆樹皮竟然被制香者剝光了。那么現在的制香原料,多是普通草木粉屑,加化學香料和膠水, 產生的煙氣,難以讓人氣定神閑不說,還有危害。國內有多篇報道稱燃香會釋放顆粒物質、甲醛、苯系物等多種空氣污染物。在這個時代,人們的財力越來越厚,燒的香越來越大,越來越多,某地一廟,用建煉鋼爐用的耐火磚建的大香爐,每年都要翻修一次。
我們縱觀燒香的歷史,分析燒香的功用,我們只了解到燒香貴在真誠,貴在寧靜,貴在慈愛,看不到有燒香越大、燒香越多就越好的依據,這個依據只能是出于制香人和售香人。而在制香能力超強、燒香能力超強的今天,燒香造成的空氣污染,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了,這是每一個人的事情,應該怎么做,我想每一個人都應該明白。我們若把給售香人的錢捐助給那些急需幫助的人,燒慈愛、清靜、真誠的心香,也許我們能與神靈更加親近。在買魚蝦放生、燒紙、燃燈諸事上,原理也一樣。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