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齋”
欄目分類:道家法事 發(fā)布日期:2018-08-07 瀏覽次數(shù):次
何謂齋 齋是齋戒、潔凈,就是在祭祀前,必須沐浴更衣,不食葷酒,不居內(nèi)寢,使外者不染塵垢、內(nèi)則五臟清虛,以表示莊嚴和虔誠,道教有設(shè)供齋:積德解愆;節(jié)食齋:和神保壽;心齋:澡雪精神去穢累幾種。醮是祈禱神靈的祭祀,道教稱為祈福禳災(zāi)的道場為醮。或稱

何謂“齋”
“齋”是齋戒、潔凈,就是在祭祀前,必須沐浴更衣,不食葷酒,不居內(nèi)寢,使外者不染塵垢、內(nèi)則五臟清虛,以表示莊嚴和虔誠,道教有設(shè)供齋:積德解愆;節(jié)食齋:和神保壽;心齋:澡雪精神去穢累幾種。“醮”是祈禱神靈的祭祀,道教稱為祈福禳災(zāi)的道場為醮。或稱為打醮。《說文解字》釋“醮”有二義:一指古代冠、娶之禮;一指祭,《禮義》載古代冠禮要行一醮,再醮、三醮。戰(zhàn)國宋玉《高唐賦》說:“有方之士,羨門高溪,上成郁林,公樂巨谷。進純犧,禱璇室,醮諸神,禮太一”。《無上黃?大齋立成儀》卷十六說:“燒香行道,懺罪謝愆,則謂之齋;誕真降圣,祈恩請福,則謂之醮,醮是備香花燈燭,果酒茶湯,降天地,致萬神,禳災(zāi)禱福,兼利天下,自古建齋無設(shè)醮之儀,只于散壇拜表后,鋪設(shè)祭巽果肴,或五樣,或九樣或十四樣,或二十四樣,或三十六樣,備以茶酒,列于壇心。自三寶而下,至于三界真司、將吏神祗,無不召請,三獻花宣疏,蓋酬其圓成齋福,翊衛(wèi)壇場,辟斥魔靈,宣通命令故也。……后世按排醮筵,陳列圣位,其小者惟二十有四,其多者至三千六百,每位各設(shè)茶酒果食,立牌位供養(yǎng)。
武王病,周公祓齋禱告,武王得以病愈(見《史記?周本紀》)。孔子曾告誡弟子們:對齋、戰(zhàn)、疾三事,要慎重對待,不可輕忽。《論語?鄉(xiāng)黨》說:孔子‘齋必變食,居必遷坐’”。明太祖朱元璋《御制玄教齋醮儀文序》說 :“官民之家,若有喪事,非僧非道,難以殯送。若不用此二家殯送,則父母為子孫者,是為不慈;子為父母,是為不孝,恥見鄰里”。
道教齋文化理論是從祖天師制《三官手書》和《天官章法》開始。《三國志》卷八《張魯傳》載五斗米道的請禱之法: 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至南北朝時,五斗米道的三官手書請禱法已有變通,劉宋道經(jīng)《太真科》說:民間是將服罪章表“應(yīng)燒者燒,不燒者緘封箱閣,卷束積多,……自某年月日時,至今年月日時,合如千通,今于某處靖壇凈處,火化煙通”。陸修靜在《洞玄靈寶五感文》說:“道以齋戒為立法之根本,尋真之門戶”。這對以后道教提倡食素不殺生埋下了伏筆。寇謙之的《老君音誦誡經(jīng)》20卷,主要就是講戒律。寇謙之“專以禮度為首”外,也提倡齋醮,他認為單修其他方術(shù)只“可得除病壽終,攘卻毒氣,瘟疫不能中傷,畢一世之年”,不能得長生之道。他所增訂的道教齋儀,大約有:道官受?齋儀;道官道民求愿齋儀;道民犯律解度齋儀;為人治病齋儀;為亡人超度齋儀;為祖先亡靈解危齋儀等。而陸修靜的齋醮理論更明了、更具體,后世道教所用齋醮都是在此基礎(chǔ)上完善而來的。
武當山齋醮法事由乾、坤道組成。道教協(xié)會選用德才兼?zhèn)涞娜瞬牛ㄟ^先輩喇萬會、方繼權(quán)、何本灼三位老道長親授,使武當韻清微雷壇能繼承下來。法事團人員精兵強將、年輕有為,信仰觀念強,法事虔誠認真,多次應(yīng)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海內(nèi)外各大信士邀請,前往主辦大、中型武當?shù)澜谭〞艿搅烁鹘缤篮托疟姷臍g迎及好評。
每年三月初三及九月初九,紫宵宮都要舉行慶祝玄天上帝圣誕三天大法會。整個法團的高功法師,在行儀前都要清潔身心,沐浴齋戒,依科演范。其科儀有:開壇、取水、祀灶、凈壇、揚幡、請圣、朝禮、慶賀、祝壽、上表、回向、落幡、送神等等,最后普度科儀。其內(nèi)容是以慶祝玄天上帝圣壽之日為主體,必須開壇演教,依科行事。取來龍王之法水,蕩除壇內(nèi)之妖氛。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elev8corp.com
上一篇:八節(jié)齋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