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差荇菜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8-05-24 瀏覽次數:次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這是《詩經•國風•周南•關雎》中的詩句,大致的意思是:高矮不齊水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姑娘身材好苗條,彈琴鼓瑟娶過來。《關雎》是一首寫男女戀情的詩,大意是河邊一個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個男子的愛慕,那“左右采之”的窈窕形象讓他日夜不忘,而“琴瑟友之”便成為他夢寐以求的愿望。 不過,今天讀這首詩,引起我們關注的不是“左右采之”的“窈窕淑女”,而是“窈窕淑女”所“左右采之”的“參差荇菜”。因為“菜”及其與“飯”為主體所構成的飲食,成為中華民族生活的主要內容,一直反映和影響著中國的歷史進程。 《關雎》詩中的“荇菜”,即莕菜,龍膽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莖細長,節上生根,沉沒水中。葉對生,漂浮水面,夏秋開黃花,嫩莖可食,全草入藥,又可作飼料或綠肥。唐杜甫《曲江對雨》:“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牽風翠帶長。”從古到今,真正認識“荇菜”的人并不是很多。因為孔圣人就承認“吾不如老圃”,即我不如種菜的老師傅。《論語•子路》:“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楊伯峻《論語譯注》135頁,中華書局1980-12-2)。所以,南北朝時期北齊杰出學者顏之推(531年——590年以后)在《顏氏家訓》中兩次說到“荇菜”的認讀。《顏氏家訓•書證》:“《詩經》上說:‘參差荇菜。’《爾雅》解釋說:‘荇菜,就是接余。’荇字有時也寫作‘莕’,前代學者們的解釋都說:荇菜是一種水草,圓葉細莖,其高低隨水的深淺而定,現在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它,它那黃色的花就像莼菜,江南民間也稱它叫豬莼,也有人叫它荇菜。后魏的劉芳對此都有注釋。而河北地區一般人都不認識它,人們都把《詩經》中所說的‘參差荇菜’認作莧菜,把人莧叫作人荇,也確實太可笑了。”(《顏氏家訓全譯•書證》第254頁)。“梁朝有位叫蔡郎的,忌諱‘純’字,他不事學習,就把莼菜叫作露葵。那些不學無術之徒,也就一個跟著一個仿效。承圣年間,朝廷派一位士大夫出使齊國,齊國的主客郎李恕在席間問這位梁朝的使者說:‘江南有露葵嗎?’使者回答說:‘露葵就是莼菜,那是水泊中出產的。你今天吃的是綠葵菜。’李恕也是有學問的人,不了解對方的深淺,猛一聽見這話也無法去核實推究。”(《顏氏家訓全譯•勉學》第144頁。貴州人民1993-5-1)
“荇菜”只是一種菜,而且是一種野菜。那么,菜是什么?菜,《說文解字》:“艸之可食者,從艸,采聲。”意思是說,“菜,可供食用的草。從艸,采聲”。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說:“凡草木之可茹者謂之菜。”(李時珍《本草綱目》第1055頁),即凡是可以吃的草木就叫作菜。菜字的結構是上草下采,意思是采集野草。采是採的本字,甲骨文的字形是一只手正在采摘樹上的果實。采摘果實是采,采集野菜也是采。“神農嘗百草”實際就是采集、選擇可吃的野草。《淮南子•修務訓》:“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音羅)蛖(音蚌)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于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谷,相土地宜,燥濕肥墝(音悄)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音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意思是說,遠古的時候,人們吃野草、喝生水,采樹上的果實充饑,吃螺蚌之肉度日,因此經常受到疾病毒傷的侵害。于是神農便教人們播種糧食,觀察土地的優劣、干濕、高低等,因地而制宜,并且遍嘗各種野草的滋味、水的甜苦,讓人們知道哪些應當避開、哪些可以食用。在這個時候,神農一天要中七十次毒。由神農開始的這種采集、選擇野草的生產、生活方式延續時間很長,至今沒有絕跡,所以,反映西周時代社會生活的《詩經》中就有“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的詩句(李樂毅《漢字演變字典1000例》24頁)。蔬字的結構上草下疏,疏字本義為生子氣通,引申為疏通、疏解,因疏導而通暢;蔬是疏通草,意為需人工疏通的草。人工疏通即種植、栽培,于是“菜”變成了 “蔬”,即由野草栽培成家菜。簡單地說,菜是野草,蔬是家菜。 俗話說 “看菜吃飯”,這說明了飯菜關系的密切和菜在飲食中的重要性。飯,《說文》: “飯,食也;食,米也。”可見,古人所謂 “食”,指 “飯”或 “吃飯”之意,即食用谷米做成的飯。就一餐的食物而言,一般人最低限度要有飯和飲 (湯水),所以有 “飲食”一詞延用至今,生活水平高的人還要在飯與飲之間加一項“膳”,即菜肴。但這飯、飲、膳三種類型的食物并不是平列對等的,特別是飯與菜兩者有主有次,飯主菜次,菜肴是為配飯而設,湯水為佐食而做。在遠古的時候,主食粗糙,難以下咽,以菜羹助食。《韓非子•五蠹》:“堯之王天下,……糲粲之食,藜藿之羹。”糲指粗米;糲粲之食就是粗米飯;藜是一種野菜,藿是豆葉,藜藿之羹就是野菜和豆葉煮的湯。粗米飯難下咽,必須用羹下飯。《孟子•盡心上》:“舜之飯糗(音秋)茹草也,若將終身矣。”糗是干糧;飯糗是吃干糧;茹是吃,茹草即吃野菜;飯糗茹草,單吃干糧難以下咽,必以野菜湯佐飯下食。《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孫叔敖相楚,……糲餅菜羹。”意思是孫叔敖在楚國當宰相的時候,過著吃粗米餅、喝菜湯的生活。 《戰國策•韓策》: “韓地險惡山居,居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 就是說韓國山勢險要,居住在那里的人,一般吃豆子飯、喝野菜湯。
菜在飲食中,不僅有 “助”食的作用,還有 “充”即充實營養的功效。成書于戰國至東漢時的 《黃帝內經•藏氣法時論》在論述食療時說: “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從飲食烹飪角度來看,這里 “養、助、益、充”講的就是飲食結構,其中 “五菜為充”的“五菜”,歷代注釋家都說是 “葵、藿、薤、蔥、韭”五種菜,實際是一種大略的說法,不能機械地認定;“充”乃“輔佐谷氣,疏通壅滯也”;“五菜為充”的意思是說,只有“養、助、益”,還不是完全合理的食物結構,必須有“充”,才能使機體所需的各種營養得到充實和完善。從現代營養學的觀點來看,蔬菜為人們日常必需的幾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重要來源。 綜上所述,菜原本是野草,經人工選擇、栽培而成蔬菜。菜隨時代、地域、條件的變化而有不同的內容。在遠古時代,它是佐食的菜羹;在戰亂和災荒歲月,老百姓只能在 “糠菜半年糧”的生活中艱難度日;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人被區分為肉食者和蔬食者,在 “朱門酒肉臭”的同時, “路有凍死骨”;在今天的飲食中當作副食和營養品的蔬菜,幾十年前還是主食和果腹的美味、救命的糧食。這或許就是菜文化的特點,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精華之所在。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