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道教名山——羅浮山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7-14 瀏覽次數:次
北宋詩人蘇東坡的“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桔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名句,而使羅浮山聞名于世。羅浮山又名東樵山,是中國十大道教名山之一,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福地,漢朝史學家司馬遷曾把羅浮山比作為“粵岳”,羅浮山素有“嶺南第一山”的美譽。
羅浮山位于廣東惠州博羅縣境內,距縣城25公里,西距廣州60公里,南距東莞40公里、深圳90公里,東距惠州45公里。橫跨博羅縣、龍門縣、增城市三地,總面積260多平方公里。這里其山勢雄渾,風光秀麗,四季氣候宜人,是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避暑勝地,也是深圳、廣州、東莞和惠州人們度假的“福地”。
羅浮山分為四個景區,最大的景區是朱明洞景區,其次是酥醪洞景區,黃龍觀景區和華首寺(華首臺)景區。一般人都是去朱明洞景區,其他景區很多都是后來修建的景點,而最有名的道教名觀——沖虛觀就朱明洞景區,而且羅浮山的最高峰——飛云頂也在這里,海撥1296米。凡是去登山的驢友一般也是去朱明洞景區。
去羅浮山旅行還是自駕最為方便,深圳、東莞、廣州和惠州過去很方便,線路很多。1、深圳—S27仁深高速—S27和G35濟廣高速—S21廣惠高速—G35—S21—羅浮山風景區(1小時42分鐘,115公里);深圳:梅觀關—珠三角環線高速—濟廣高速—羅浮山風景區(約1小時44分鐘,128公里);梅觀高速—塘廈出口—橋頭—龍溪—龍華—長寧—羅浮山風景區(約1小時45分車程)2、廣州:廣汕公路(惠州方向—鎮隆—中新—增城—福田—長寧—羅浮山風景區(約1小時30分) ;廣汕公路(惠州方向)—蘿崗—廣惠高速—永和—仙村—三江—石灣—羅浮山出口(約1小時) 。
3、東莞:東莞—石龍—石灣—福田—長寧—羅浮山風景區(約1小時20分車程) ;東莞—石龍—石灣上廣惠高速(惠州方向)—羅浮山出口直走—羅浮山風景區(約70分鐘車程) 。4、惠州:廣汕路:惠州—小金口—博羅—義和—龍溪—龍華—長寧—羅浮大道—羅浮山風景區(約1小時車程);高速路:惠州—小金高速入口—博羅—義和—龍溪—龍華—羅浮山出口直走—羅浮山風景區(約40分鐘車程)。
如果不想自駕,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前往,先到惠州,惠州至羅浮山有專車,惠州汽車站——羅浮山,6:00——18:20,羅浮山——惠州汽車站,8:00——18:00,全程運行時間:110分鐘,全程票價:25元/人,兩趟車次中間的時間間距:每隔13分鐘一趟,兩邊對開。
如果是自駕去羅浮山,只有在晚上六點之后,聯系好住宿的客棧、賓館跟大門的保安打招呼,汽車才能開進羅浮山最大的景區——朱明洞景區。羅浮山朱明洞景區的門票價格:60元,法定節假日是48元,年票:108元,沖虛觀還要單獨售票,好像是10元,也可以在網上買套票。
我們住宿選擇的是朱明洞景區,這里的客棧和賓館比較多,相比其他的一些旅游景點,價格也不是很貴,主要是集中在東坡亭一帶,人少的話,可以住在過去的將軍樓,雖然年代久遠,但是環境尚可,住的人不多,價格便宜,人多的話可以住在陽明驛站、獅峰酒店等賓館酒店。
羅浮山還有朱明、蓬萊、桃源、蝴蝶、夜樂等18個大洞天,有通天、羅漢、伏虎和滴水等72個小洞天,其中朱明洞是山上最大的洞穴。
羅浮山共有980多處飛瀑名泉,著名的有白漓瀑布、白水門瀑布、黃龍洞瀑布、白蓮湖、芙蓉池、長生井,還有北宋文人蘇東坡所推崇的卓錫泉等。
朱明洞景區是建設得最為完好的,整個景區的大部分地方都是非常平坦的道路,步行非常舒適,老人和孩子都適合在這里游玩,只是山里蚊子多點,注意帶上驅蚊水。這里氣溫比較低,羅浮山是一個避暑的好地方,但是除了盛夏,其他季節最好多帶點衣服。
住在朱明洞景區的山上,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我們住的將軍樓,樓下可以停車,但是停車位置有限,大約三、四輛車,最好是提前與店家預約,將軍樓多在半山腰,也有臺階和小路與山下聯通,很方便游玩。景區內最大的看點就是沖虛觀,以及它對面的白蓮湖。
沖虛觀位于羅浮山朱明洞景區麻姑峰下,南臨白蓮湖。為東晉葛洪創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東晉咸和年間(326年-334年),葛洪在羅浮山創建了四座道觀:白鶴觀、沖虛觀、黃龍觀和酥醪觀。南北朝時蕭譽把佛教引上來。強盛時期羅浮山上一度為“九觀十八寺二十二庵”,其中最有名的是葛洪所建的沖虛古觀,沖虛觀和延祥寺是唯一保存到現在的兩座道觀佛寺。
初為葛洪修道煉丹南庵,葛洪“羽化成仙”后,晉安帝在此建“葛洪祠”,唐玄宗天寶年擴為“葛仙祠”、宋元祜二年哲宗賜額改為“沖虛觀”,一直流傳至今,成為全國最有影響的道教宮觀之一,杭州黃龍觀、香港黃大仙、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黃龍廟等,均認它為“祖庭”。
羅浮山之所以成為是全國知名道教圣地,十大洞天第七洞天,就是因為有這個道觀等遺址。沖虛觀有三奇:主殿三清殿周圍大樹環繞,屋頂卻無落葉;觀內無蜘蛛網;長生井井水能治病,昔日名曰“神仙水”,斗米才能換斗水。三奇至今仍難解全謎。
沖虛觀雖然始建于晉,但現在的觀也是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重修,是全國重點道教寺觀之一。總建筑面積4400平方米,平面呈四合院布局,主體建筑由平臺、山門、天井、三清殿、葛仙祠、兩廡及膳堂組成。山門、三清殿、兩廡齋堂均為懸山式屋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屋脊、內外博風、墻體均飾以大量的灰雕、陶塑、壁畫,題材包括人物、花、山水、博古、書法等,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沖虛觀門前有一個廣場,廣場有一個水池,里面的雕塑是兩尾鯉魚和一條龍,龍首望向沖虛觀,可能是鯉魚跳龍門的典故,我猜測應該寓意著修煉成仙的含義吧。
從這個水池向前,再下一個臺階,就是美麗的白蓮湖。
白蓮湖位于朱明洞景區中心,總面積約10000平方米,因往昔遍植青蓮而得名。據史料記載:明朝祝枝山曾記述白蓮湖的白蓮“千萬計,花過巨,中大如蓋,微風吹之,撼撼如玉石切磋之音”。白蓮湖曾有一動人故事:相傳宋朝博羅人張宋卿出生時,其父夢人贈詩“白蓮池上白蓮兒,一舉成名天下知,四十二年閑富貴,滿船空載明月歸。”張宋卿在羅浮山水簾洞苦讀10年,宋紹興丁丑年間,以春秋魁為天下第一,后任肇慶郡守,為官清廉。42歲病逝時,只剩布衣幾套。為應驗夢詩,船載靈柩葬于白蓮池畔麻姑峰下。
會仙橋位于白蓮湖邊,是座單拱石橋。橋寬2.9米,高3米,橋面為青麻石條砌成,柱頭均雕有花紋承四方體,欄板高52厘米,橋板正中刻有“會仙橋”三字,是臺灣著名愛國詩人丘逢甲于清宣統三年所書。據說“會仙橋”源于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此偶遇何仙姑的典故。
湖中的湖心橋和湖心亭于1959年修建,通向湖中間,可以對望沖虛觀。最有意思的是,只要有行人過來,鯉魚便蜂擁而至,聚集在那里,似乎是等待人們喂食。
看到眼前密密麻麻的的錦鯉,彷佛是一幅油畫,現湖內有錦鯉四萬多條,估計是游客放生的,以錦鯉為主,使游人在此娛樂、放生、觀景的理想之地。
在抗日戰爭時期,沖虛觀曾經是東江縱隊司令部駐地,所以在廣場的右側修建了東江縱隊紀念館,這里是黨員活動必去的紅色景點之一。要登羅浮山,除非是專業的驢友,一般人不要嘗試,一千多米的臺階路是非常痛苦的,不僅僅只是難度大,關鍵是非常損傷膝蓋,最佳方式是坐纜車上山到半山腰。
廣場到纜車站還有段距離,不是很遠,但是要爬坡,所以帶著老人和孩子的,最好是坐景區的環保車,免費送上去,觀光車的起點就是沖虛觀門前右側的大樹下面,也就是東江縱隊紀念館的對面。纜車站有許多賣紀念品的小店,有本地的小吃和飲料、食品等,我覺得不妨嘗試一下當地的鹽焗大鵝蛋。
如果你時間緊張,或者體力有限,登頂的時候最好選擇先坐纜車到半山腰的纜車站,然后在徒步登山道飛云頂。羅浮山登山索道:往返是70元一次,單程是40元一次。
纜車上到羅浮山半山的時候,有一處平臺,這里有很多的蘆葦,是美女們拍照的最佳的地方。從這里拾階而上,還有很多的小餐館和買飲料小吃的小攤子,是登山最后的補充點。
從纜車站到鷹嘴巖,沿著階梯上去之后,就是鐵梯到鷹嘴巖,鷹嘴巖下設有40 級鐵梯登頂,這段并不危險,但是,對于很多恐高的人來說卻是一個障礙,我親眼見到有人在這里嚇得尿褲子的場景,所以老人和孩子上去這里需要考慮。
很多人以為鷹嘴巖是羅浮山的最高點,其實這里只是普通游客到達的最高點而已,他們所站立的背后才是羅浮山的頂峰——飛云頂,從這里登山上去,還需要很長時間,如果沒有準備好,不是很好體力的人,請不要貿然前往。
鷹嘴巖。又名伏虎巖,為一組花崗巖巨石,聳立于山脊線上形成石峰,其形態從不同角度遠視似鷹嘴或伏在地上的老虎,故稱之為“鷹嘴巖”或“伏虎巖”。鷹嘴巖上有“登山門”、“飛云頂”、“吳子振衣處”,觀音造像上刻“紫竹林”等。峰頂面積約100 平方米,四周設置鐵欄桿。鷹嘴巖是很好的觀景平臺,游人登頂可眺望獅子山等遠處風景。
羅浮山有典故的景點很多,但是如果不是登山,未必能看到。羅浮山的三大特色是:奇峰怪石、飛瀑名泉和洞天奇景。羅浮山共有432座山峰,較有名的有飛云峰、鐵橋峰、玉女峰、駱駝峰和上界峰等。
從鷹嘴巖繼續登山,剛開始一段路還不錯,景色更加原始,不像在山下所見到的都是人工的感覺,這里才是羅浮山的精華所在。
沿途的每一個石頭都有歷史典故,什么朝真石、蟾蜍望月、象石、睡仙石等等,我去過幾次都還沒有一一見到,只是在途中拍下了這個各種形狀的石頭。
在快到頂峰的時候,有一處很平緩的地方,不知道是不是就是上界峰一帶,景色更加開闊了,只有土路在灌木叢和雜草中穿過,由于我穿的是短袖和短褲,身上有多處被雜草劃傷,建議穿長袖長褲。
后漢書》中的《郡縣志》,后人立注這樣描寫羅浮山:“博羅有羅山,以浮山自會稽來傅之,故名羅浮”。意思是說羅浮山是羅山和浮山撞在一起形成的,但這只是傳說。據地質學家考證,羅浮山形成于八千萬年以前,這一帶地殼發生斷層,花崗巖體受擠壓而隆起。經過長年的風雨侵蝕,形成現在奇峰林立的羅浮山。
遠處看見一位獨行的驢友,本來感覺很荒蕪的地方,頓時有了一份安心。很多人并沒有上到羅浮山這里,所以常見到人們說羅浮山沒什么意思,但只有那些驢友到這里登山徒步的,才能體會到“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境界。
這里是羅浮山最自然的地段,雖然很荒蕪,但是并不危險,景色卻是養眼。只是在夏日之下,十分消耗體力,盡管我有所準備,帶了飲用水,但是依然覺得水不夠喝。好在快要登頂的地方,有一處農民的住宅,有土路通到這里,正在修公路,他們家可以吃飯,還有水買,算是最后的補給點。
如果是天氣晴好,從這里遠望,可以看到東莞、惠州、博羅和廣州等地。本來很荒野的地方,彷佛城市就在眼前。在快到飛云頂的地方,有一處路程很遠,但是十分平坦的地方,據說從右手邊過去,可以到一個非常古樸的寺廟——撥云寺。
羅浮山拔云寺海拔高度1080米,是廣東省內最高的寺廟。拔云寺已有800年歷史,因廟常有云霧駐進,想要看清寺廟就得拔開云霧,故得名拔云寺。去撥云寺的路分兩段,整個路途不是水泥路也不是沙石路,在開路中利用泥土和碎石子填平的。從羅浮山山腳到平頂的山路崎嶇不平,懸崖峭壁。下雨天這段路是上不去的,途中會有塌方。
羅浮山的主峰是飛云頂,海撥1296米。我們當天登頂的時候,正好是烏云密布,看起來要下雨了,所以我們放棄了去撥云寺。千辛萬苦到了飛云頂,發現這里不過是一個類似瑪尼堆的地方,周邊有很多鐵欄桿圍著,十分平庸,都不想拍照了,但是邊上的景色十分壯觀。
下山的時候時而下雨,時而天晴,不敢多留,沿著大路下山。本來想直接徒步下到山下,可惜后面一段臺階路十分自虐,走到最后膝蓋舊傷復發,只有放棄,返回到纜車站,還是坐纜車下了山。
第二天,休整之后,精神好了很多,我開車去了羅浮山的另一個景區——黃龍觀景區。這里很多人都說不值得一起,不過總是要見證一下,于是出了朱明洞景區,往黃龍觀開去,上山之前,看到一處牌坊十分醒目。
黃龍觀景區好像是15元一個人,開車進去,一個非常大的停車場,邊上就是很多新修的亭臺樓閣和寺廟。
這里是由香港商人投資興建的,號稱華南規模最大的道觀--羅浮山黃龍觀號稱廣東第一大觀,位于博羅縣西北的羅浮山西北,雖然開光至今時間不長,但有關黃龍洞的歷史傳說可追溯至五代十國時期,也有人認為這里不過是一個人造景觀,當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目前黃龍觀有兩座大殿,道學院,祖堂,仙苑等處,亭臺樓閣,池塘瀑布,位于羅浮山的山腰處。
黃龍觀位于羅浮山西南麓,玉女峰下的黃龍洞中,是羅浮山著名的十八洞天奇景之一。現存的黃龍觀總面積約為15000平方米,是羅浮山現存寺觀中占地面積最大,建筑規模最為宏偉的宮觀。也是華南一帶道教全真龍門派占地和建筑面積最大,宗教文化氛圍最濃的主要道觀之一。
東晉年間,葛洪在此建西庵堂。五代時,南漢王劉巖在此建天華宮。清代康熙年間(約1682年—1702年),沖虛觀道士張妙升到此開創了嶗山派的獨立道場并取名為黃龍觀。“文革”期間,黃龍觀殿宇盡毀。
一九九三年,由香港青松觀耗資五千多萬元在原址重建。重建后的黃龍觀規模宏偉,觀內外古跡如云,景色如畫,楹聯如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互相輝映,相得益彰。
三清大殿、三師大殿和觀門連成一線;妙觀亭、遠觀亭左右相峙;觀后,孤青峰碧樹成屏;觀東,大石樓峰聳立南天。從南向北看,如老人正襟長揖;從北向南望,似靈駝昂首長嘶。觀下,黃龍雙瀑時而如銀龍飛騰,雷聲震耳。在黃龍觀周圍,先后建有十座造形各異的涼亭,如繁星拱月,點綴著黃龍古觀和黃龍洞天,為黃龍觀景觀的一大特色。
雖說這里是新修建和重建的道觀,但是這里景色很美,而且幾乎沒什么游客,非常清凈,倒也是非常喜歡,有不少年紀大的人在這里燒香拜佛。
盡管天氣十分炎熱,不過走在這些新修的長廊之中,輕風佛面,倒也十分自在,比起朱明洞景區倒也是另一種感覺。
不過,在游覽之余,時常還是感覺人工的痕跡較重,在陶醉靜謐的環境時候,不得不回到現實。在停車的一排小賣部買了當地的山水豆腐花吃了,味道還不錯,這里沒有吃飯的地方,盡管有一個餐館,但是因為游客不多的緣故,沒有飯吃,只能在小賣部吃點快餐面充饑。
在黃龍觀發呆很久,過了半天時間,下午,我們繼續驅車前往另一個景區——華首寺,這里的范圍比黃龍觀要小得多,我們到達的時候,正好下雨,似乎沒有賣門票什么的,我們在寺廟里呆了很久避雨。
停車場空無一人,邊上有很多的佛像,下面供奉著一盆鮮花。
華首寺也叫華首臺,它位于羅浮山的西南面,最標志性的建筑就是這座在很遠的地方都能看到的佛塔——萬佛塔。雖然前一天登飛云頂已經非常疲勞,但是還是忍不住想上佛塔看看。
華首寺的萬佛塔很狹小,一直走到頂層,還是挺累的,都沒有大門或者平臺可以看到外面,只有從窗戶能看到外面的一點點風光,建議體力不好的人不用上樓。
華首寺建于唐開元年間二十六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據說當年有500真人匯集此地而得名于華首寺,明萬歷年間,羅浮山香火旺盛,有十八寺,而華首寺被列為“第一禪林”。可惜華首寺歷經磨難之后,今天重修人工雕琢的痕跡過重,前來游玩的游客并不多,顯得有點冷清。
原有的鼓樓、鐘樓、大殿在文革期間都被砸毀,只留下殘墻斷壁。直到1987年才由香港同胞關耀昌先生募集巨資重新修建。新修建的華首寺有1萬多平方米,游覽時間需要1個多小時。主要佛教建筑有:望海觀音、天王殿、萬佛塔、大雄寶殿、五百羅漢堂等。
華首寺不僅佛教歷史悠久,而且自然景觀和摩崖石刻也數不勝數,最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是“領南第一山”和“聞鐘發省”。而最負勝名的自然景觀是“飛云濺雪”瀑布和千年銀煉古樹。
由于時間有限,加上其他原因,幾次去了羅浮山,都沒有參觀羅浮山北面的酥醪洞景區,據說是葛洪北庵舊址。葛洪仙逝后,北庵日漸頹廢。唐宋年間道人在北庵舊址建觀,并取觀名為酥醪觀。看來只有第四次去羅浮山的時候,會拜訪一次酥醪觀了。對于很多游客來說,羅浮山并沒有過多的游玩之處,但是如果在這個道教圣地靜修幾天,確實不失為一處福地。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