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鳴山道觀的建筑藝術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7-10 瀏覽次數:次
鶴鳴山是一處林壑優美、山環水抱的秀吉之地,其山勢似仙家之靈鶴。鶴鳴山道觀建筑與所依托的自然環境有機地融為一體。綺麗、幽深而空靈的自然景觀所營造出來的虛無飄渺的神仙境界,使這里成為修道煉丹、祭祀神靈的勝境福地。
鶴鳴山又名鵠鳴山,位于四川省大邑縣,因山形似鶴、山藏石鶴、山棲仙鶴而得名。據史書記載,東漢順帝時,張陵入蜀在鶴鳴山修道,鶴鳴山為二十四治中的“鶴鳴神山太上治”。所以鶴鳴山被認為是道教的發源地之一,而鶴鳴山道觀則被稱為道教祖庭。唐末五代杜光庭、北宋陳摶、明代張三豐等高道都曾在此修行。
鶴鳴山最早的建筑上清宮,位于天柱峰頂,始建于漢末,于唐時擴建為鶴鳴觀,以后各朝代均有重建和增修,使之成為規模龐大、盛極一時的道教勝地。改革開放后,鶴鳴山道觀逐步修復重建,如今的鶴鳴山道觀建筑分“迎仙閣區”和“道源圣城區”兩部分。從遠處眺望,幾抹紅墻,幾挑飛檐,錯落有致的道觀依山佇立,在參天蔽日的蒼松翠柏掩映下,形成人與自然、山水與建筑之間的共融和諧,儼然是“神仙洞府”的道教勝地。
一
鶴鳴山是一處林壑優美、山環水抱的秀吉之地,其山勢似仙家之靈鶴。鶴鳴山道觀建筑與所依托的自然環境有機地融為一體。綺麗、幽深而空靈的自然景觀所營造出來的虛無飄渺的神仙境界,使這里成為修道煉丹、祭祀神靈的勝境福地。而對自然山水景觀的審美活動,更加深了人們對“道”的理解和契合程度,既適應了修煉和悟道的需要,又體現了道教追求的“道法自然”的審美情趣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鶴鳴山道觀初建于漢,為了彰顯漢代高臺建筑之風,表現漢代陽剛壯美的建筑風格,迎仙閣區殿宇因山就勢,利用山的自然坡度分別建造臺基。筑高臺的目的就是為了人與天的對話,體現對神仙的景仰與崇敬。這是中國古代建筑師們將實際的高臺與哲理精神相結合而創造出的雄壯瑰麗的建筑形式,給人以神圣、崇高的藝術美感。如矗立在50多米高臺上的斗姥殿,利用雕刻精美的欄桿、縱橫交錯的臺階,使臺基以上的建筑與地基形成一個渾然不可分割的整體。臺基借山岡之勢、山水之靈和建筑相互協調、相得益彰,形成一種錯落有致、波瀾壯闊的雄偉氣魄。高高的臺基上,飛檐翹角,華美壯麗,顯示了道教生道合一、長生久視的理想追求,表現出超凡脫俗的氣象,給人以莊嚴崇高感和陽剛之美。
道源圣城區則把主體建筑放在人工筑造的臺基上,采用質樸、雄渾的仿漢建筑風格,以保持和延續鶴鳴山道觀于漢代始建之歷史遺風,突出道教發源地、道教祖庭的特色。
二
鳴山道觀的主體建筑是三圣宮,為精雕細琢、絢麗多彩的明清建筑風格,其建筑裝飾之美最為集中,最具代表性。遍布建筑各個部位的裝飾藝術是一套符號隱喻的文化象征系統,以圖像傳達語言,用異彩紛呈的裝飾、協和悅人的色彩,使人深刻地領略道教祈求長壽和憧憬神仙境界的觀念,反映出道教神仙信仰思想。
三圣宮為木石磚結構,重檐歇山頂,上下兩層,立柱回廊,雕梁畫棟,顯得富麗堂皇。屋頂覆蓋綠色琉璃瓦,光晶耀目,平直的正脊上設“二龍戲珠”雕刻,脊飾用鏤空花筒子脊,玲瓏剔透。兩端雕有鴟吻,張口吞脊,尾部上卷,形成柔和的凹曲線。四條垂脊為“鑲龍脊”,雕龍頭垂脊獸。四條戧脊上依次安放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一排5個蹲獸,這些造型精美、神態各異的琉璃小獸,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增加了屋頂形象的藝術感染力。戧脊末端翹起,如翼輕展,雕飾有卷曲的鴟吻,讓厚重平實的屋頂具飛動之美。
屋檐下各木質構件均施以精細的雕飾與絢麗的彩繪。柱頭的旋子彩畫線條流暢,以弧線為基本線條組成對稱有規律的圖形,構圖繁簡適度。梁枋、額枋上繪“龍草和璽”彩畫,雍容華貴。一字枋心內繪龍紋,造型躍動活潑,伴有火焰、寶珠、云氣等,顯得剛勁威猛又飛動飄逸。天花上一個個方格內圓形藍底上繪“龍鳳呈祥”圖案,墊板繪有“海漫蘇式”彩畫,主要繪神話傳說、神仙人物故事、奇珍異獸及自然山水等題材,清秀典雅,形象生動,成為裝飾的突出部分。整個彩繪色彩以青藍碧綠為基調,間以少許朱紅、黃、白色,既有對比又協調豐富,顯得明快大方、秀麗清新。
而建筑的柱和門窗以朱紅色為主。雀替、斜撐、斗拱、垂柱等外檐構件為雕刻與彩繪相結合,在凹與凸、動與靜、剛與柔中產生生動的裝飾效果,構成藝術形式與主題思想有機的融合與統一。構件分別雕龍紋、仙鶴、神仙人物等,深度空間感的深浮雕和舒展流暢的淺浮雕相互呼應,構成生動而層次豐富的藝術畫面,使裝飾極富韻律感。垂柱部位巧鏤精雕成一個個飽滿的花形,極具立體感。門窗的鏤空透雕以其豐富的形象、花紋、色彩造成虛實相間、玲瓏剔透的藝術效果。這些建筑裝飾不僅使建筑具有藝術的外觀形象,讓靜態的建筑具生動之美,而且彰顯了豐富的道教文化內涵,極大地加強了建筑藝術的感染力和表現力。
三
道教宮觀建筑有題寫匾額、懸掛對聯的文化傳統,這些匾聯是對道教教義和倫理思想的發掘和闡釋,是對道教建筑景物文化內涵的點睛和升華,其材質運用之美、書法表現之美、文字韻律和意境之美與建筑協調輝映、和諧統一,成為建筑藝術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鶴鳴山道觀的匾額楹聯,木質雕刻,黑漆金字,少有過分的雕琢與修飾,古樸莊重。這些匾聯或深入淺出地闡釋道教的微言大義,或繪物狀景,或臧否史事,或抒發審美體味……其語言簡練,寫意抒情,意理深奧,以藝術的手法、文字的意韻將宗教哲理、感悟情懷與萬千世象闡發得淋漓盡致。這些道德箴言所闡揚的道、德的思想和精神,可以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
如迎仙閣的“鶴鳴山”3字匾額,其行書筆道流暢,剛勁兼柔。門兩側楹聯:“人橋同此心四面顧瞻一山鶴,草木有深意八方遮護雙澗鱗”,為中國道教協會原會長傅圓天題,將鶴鳴山水所具有的美絕寰宇的景象給予了精妙的概括和描述,反映道教寄情山水、樂逸自然的契道之心。
三圣宮外檐正中掛“三圣宮”匾額,行楷字體力厚功深,和諧大方,其下有楹聯:“道源五年受盟威結嶙珙,圣跡三豐馴龍虎福乾坤”,字句整齊精嚴,言簡意賅地道出張三豐在鶴鳴山修道成真、功成降魔的圣跡。“鶴鳴九霄道與神州方士齊稽首,龍騰三界靈顯大地蒼生發善心”楹聯,為中國道教協會原會長黎遇航題,則描述了鶴鳴山高道云集的盛況,體現了道教講善美、仁慈、博愛的倫理道德觀。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