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道教齋醮科儀資料整理做出巨大貢獻的唐代道士張萬福[隋唐五代]
欄目分類:道教人物 發布日期:2017-06-24 瀏覽次數:次
張萬福為唐代著名道士,活動年代約當唐 玄宗在位時(712~755)。據道士史崇玄《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序》稱,張萬福在玄宗時 以京太清觀大德的身分參加編撰《一切道經音義》。張在其輯錄的道教齋儀中多自署 三洞弟子京太清觀道士張萬福編錄”,或自稱京三洞弟子清都觀張萬福” 。其《傳授三洞經戒法箓略說》末尾題記稱:大唐先天元年(712)十二月十二日太清觀道士 張萬福謹記。卷下又稱:竊見金仙、玉真二公主以景云二年(711)春正月十八日于大內歸真 觀中,詣三洞大法師金紫光祿大夫鴻臚卿河內郡開國公上柱國太清觀主史尊師受道。據上可 知,張萬福在睿宗時即為京城道士,玄宗時曾為太清觀大德,并參與編撰《一切道經音義》 ,此外其籍貫、身世便鮮為人知。他對道教的貢獻,根據現存資料,主要在于編撰科儀經文 。計有《傳授三洞經戒法箓略說》《三洞法服科戒文》《洞玄靈寶道士受三洞經戒法箓擇日 歷》《洞玄靈寶三師名諱形狀居觀方所文》《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儀》等。另外 ,宋人陳景元《度人經集注》收有張萬福《洞玄靈寶無量度人經經訣音義》的一部分;《道 藏目錄詳注》則認為《洞玄靈寶度人經大梵隱語疏義》是張萬福所作。張萬福既然注重發展 道教齋醮科儀,對靈寶派經典的注意疏解也是可能的。他的齋醮科儀思想主要體現于《傳授 三洞經戒法箓略說》《洞玄靈寶道士受三洞經誡法箓擇日歷》《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 立成儀》《三洞法服科戒文》等之中。
《傳授三洞經戒法箓略說》分上下 二卷,簡述道教的經戒,根據信教對象的品位不同而分別傳授。他認為人的稟氣有清濁之分 ,出生后便有賢愚之別,既然人的根性不同,天尊開演經戒時便因材施教,于是教分三乘, 法門也有頓、漸。這樣就產生了針對不同修道對象的種種戒律。他強調指出:這些戒律是修 道者首先必須進行的科目,否則不能得仙,因為只有持戒才能斷除情欲,修善止惡,獲得仙 緣。這種思想為后世道教所繼承,如《云笈七?》卷三十八《說戒》便稱:夫學道不 受大智慧道行本愿上品戒,無緣上仙也。”他又按照修道者功力深淺及正一、三皇、靈 寶、上清等不同道派傳戒的需要而設置了一系列戒目,以供各種對象選擇。在對三洞經戒作 了舉例說明后,他指出了傳授經戒的程序,這個程序把正一、三皇列于較低的品位,而以上 清的品位為最高,反映了當時上清經法在道教中的主流派地位。張萬福特別主張修道 即修心”,因為心是身神之主,修心可保持形神不離,保身長生。唐代道教已出現從傳 統的煉形”轉向煉神”,著重從內在心性去發掘成仙之道的趨勢 ,張萬福對當時道教經戒的總結正體現了這一趨向。
《醮三洞真文五法正 一盟威箓立成儀》是張萬福對道教壇醮儀式所作的整理。他首先對醮儀的意義及應注意的事 項作了說明,強調修醮的關鍵是一個誠”字,不誠則不靈。同時指出建醮地點 、器物供品等都須考究,然后對醮儀的全過程依次作了敘述,從中可見唐代醮儀的大致狀況 。另外在《三洞法服科戒文》中,描述了唐代道教的服飾制度;在《洞玄靈寶三師名諱形狀 居觀方所文》中,記錄了唐代道教參師的儀式。
張萬福編錄整理的齋醮科 儀散佚較多,但僅從現存的材料看,也足以說明他是繼陸修靜之后、杜光庭之前道教科儀的 重要整理者和發展者。他為杜光庭的集道門科儀之大成準備了一些條件,也為今天研究唐代 道教的齋醮科儀提供了珍貴的文獻。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