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臟器非對稱特征中的太極規律
欄目分類:太極養生 發布日期:2018-07-25 瀏覽次數:次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就人體而言,內臟的陰陽屬性正如《素問·刺禁論》所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一般的解釋如張景岳所論:“肝木旺于東方而主發生,故其氣生于左。肺金旺于西方而主收斂,故其氣藏于右”。這里的“肝、肺” 是中醫學中對臟腑功能特性的概括。在中醫藏象學中“肝”之一字代表主升、主動的生理特性,屬陽;“肺”之一字代表主靜、主降的生理特性,屬陰。人體左為陽而右為陰在中醫學中已成定論。筆者用陰陽原理對人體非對稱內臟的解剖特征進行功能與結構上的分析,發現“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不只是一個天人類比的泛泛理論,而是一個幾近嚴格的內臟功能分區定理,并由此可導出關于現代解剖的太極圖。 解剖臟器的陰陽屬性 心臟位置偏左,以體正中線為界,心臟的主要收縮運動功能是在左側完成的,且收縮功能越向左越強,故左側陽氣旺于右側。左心室運動功能強于右心室。若以心臟自身分陰陽,則左心室為陽而右心室為陰,也體現左陽右陰的規律。心臟是從血管中分化出來的,從小血管、大血管到心房再到心室是一種功能進化上的前進方向,心臟運動功能發展的方向是指向左方的。 肺臟本身是一個靜態的、無主動運動特性的臟器,屬陰。肺臟可自身再分陰陽。左肺2葉而右肺3葉。右肺“ 形”的特征強于左側,形屬陰。以左右肺分陰陽則右肺為陰中之陰,而左肺為陰中之陽。因此,胸腔從整體看也是左為陽而右為陰。 腹腔上部主要由肝臟、膽囊、胃、胰、脾構成,肝臟、膽囊居右,胃、胰、脾居左。把這一部分作為一個整體即一氣來劃分陰陽,則肝臟為右側的最大臟器,是一個無運動特征的實質性臟器,“形”的特征強,故屬陰。肝臟為一大陰,配以小陽,即膽囊這一有收縮運動特性的器官。胃是左側的最大臟器,中空而運動特性強烈,故屬陽。此為一大陽。胃 左側(胃大彎)的收縮功能強于右側(胃小彎),其膨大的方向也就是其運動功能發展的方向,是指向左方的。這一點和心臟是統一的。以胃自身分陰陽,也是左為陽而右為陰。脾胰這兩個實質性而無運動特征的臟器為小陰。由此可見,上腹部臟器關系與陰陽圖甚為符合(如圖1所示)。 腸道是能運動的臟器,分為小腸和大腸,整體具有陽的特性,但其左右的陰陽屬性又是不一樣的。小腸分為空腸和回腸,空腸在解剖位置上主要居于腹部左上方,而回腸主要位于右下方。空腸較回腸腸壁厚、管腔大,運動功能強,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明顯強于回腸。回腸只是空腸在結構和功能上的一種儲備和延伸。故把小腸作為一個整體分陰陽, 則空腸為陽,而回腸為陰。符合左陽右陰的規律。 大腸由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構成。一般情況下,它們在傳導食物殘渣和形成糞便方面的蠕動運動沒有明顯差異,但排便反射這一大腸的劇烈運動是由位于左側的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的收縮功能完成的,這使左側大腸的運動功能明顯地強于右側。故以大腸作為統一體分陰陽則也是左為陽而右為陰。 動脈與靜脈相比,動脈有搏動功能,并隨血流方向逐漸分枝而歸于無形,體現“陽化氣”的特點,故屬陽;靜脈的運動特性弱于動脈,且隨血流方向由無形匯聚成形,體現“陰成形”的特點,故屬陰。在體腔內大動脈體系如胸、腹主動脈的分布居于左側,而大靜脈體系如門靜脈、上下腔靜脈均居于右側,也體現出陽在左而陰在右的特點。 腎臟是一對無運動特征的臟器,故整體屬陰,結構基本對稱,但二者在體內的位置是不同的。左腎位置高于右腎,高者為陽,低者為陰,在此意義上也是左為陽而右為陰。 從以上可以看出,在同一水平上比較,人體非對稱性的內臟幾乎無一例外符合著“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的規律。即臟器的運動特性( 屬陽)的分布和發展方向是左,而臟器的實體特性(屬陰)的分布和發展方向是右。惟一的反例是,具有運動特性的膽居于右,而實質性的胰脾居于左,但這恰恰體現了“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是一種辯證的關系,而不是絕對的關系。 于是,人體內臟從整體上看就是一幅典型的、自然天成的太極圖( 如圖2所示)。 解剖臟器太極圖的基本特點 從卦象上看,這種結構正符合上三陰下三陽之泰卦,大吉。上三陰為左肺、右肺、肝臟;下三陽為腸、胃、心臟。誠如《幼幼集成》所云: “……陽從左升,陰從右降”。陽從左升者,體現在從腸到胃再到心臟其運動特性越來越強,代謝越來旺盛;陰從右降者,體現在從左肺到右肺再到肝臟其實體特性越來越強,同樣是代謝越來越旺盛。肝臟、心臟 分別居于陰、陽魚頭的位置,正是氣最旺的位置。內臟分布在整體上的這種關系恰到好處地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智慧的高超與遠見。 人攝納的飲食與呼吸的自然之清氣是人所利用的天地之氣的代表,前者為有形之濁陰,后者為無形之清陽。濁陰入于人體當歸陽臟,得陽氣所化才能為人身所用。故食物進入人體一咽而下膈,直達胃部,漸由胃腸陽氣化之而后為人體利用。正所謂陰得陽助才能生化無窮。自然清陽之氣入于人體當歸陰臟,清陽之氣須得陰臟之斂聚而不致散動后才能為人身所用。故吸入之氣入于陰肺,由肺臟之陰氣斂藏入人體。正所謂陽得陰助才能生化無窮。此天地陰陽之氣與人身陰陽之氣異趣相引、交感為用之理。 在人體太極的陰陽之間有著實實在在的交感運動。交感者,指物質的交流、傳遞、感應、變化。按物質在陰陽魚之間的流動方向(如圖2) 所示,胃腸為陽中之陰,物質(血液)通過血脈(門靜脈系統)入于肝臟,肝臟為陰中之陰,故其交感的內容是陽中之陰氣入于陰中之陰氣;肝臟化生的物質(膽汁)又通過膽管系統進入腸道,其交感的內容是為 陰中之陰氣入于陽中之陰氣,此亦為同氣相求之理。二者之交感構成所謂肝腸循環。肺臟屬陰中之陽,肺臟的物質通過肺靜脈入于心,心臟屬陽中之陽,其交感的內容為陰中之陽氣入于陽中之陽氣;心臟的物質通過肺動脈流入肺臟,其交感的內容為陽中之陽氣入于陰中之陽氣,此亦為同氣相求之理,二者之交感構成所謂心肺循環。在這里,陰陽二氣在異性相吸的交感之中又蘊含同氣相求之理。 解剖是西醫學的理論基礎,陰陽太極是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將二者統一起來,中西醫理并行不悖,一方面給解剖研究以新視角,另一方面更是明確了中醫學也可以對現代解剖事實進行自己的解釋,打破了中醫與現代解剖之間的百年隔閡。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