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如山(六)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6-08-15 瀏覽次數:次
“七·七”盧溝橋事變后,日寇大舉侵入中國。從1937年 8 月 13 日上海抗戰爆發,到 11 月 12 日上海淪陷,江南的大好河山很快就淪落日寇的鐵蹄之下。南京失守的前夜,中國守城部隊傷亡慘重相機撤退,從句容撤退的是六十六軍和八十三軍,撤退序列為第一六0師、一五九師、一五六師、一五四師。六十六軍和八十三軍各一部在句容人民的掩護下,于1938年1月10日到達安徽寧國的第三戰區防區。同時這兩支部隊還有不少零星武裝和其它守城部隊的潰散官兵滯留在了茅山。
南京陷落敵手,瘋狂的日寇在南京進行了一場震驚中外的大屠殺。歷史把日軍第六師團長谷壽夫和第十六師團中島今朝吾永遠地釘在了羞辱柱上。句容是南京的近郊,寧杭公路穿城而過經天王寺向杭州方向延伸,句容就成了南北交通的要道。日寇占領南京以后,隨即便派重兵把守句容,在縣城、天王寺、茅山、東灣建起了據點,確保公路運輸的安全。朱巷、蔡巷、神村、大沖、白龍地、徐家邊、白揚、六角、劉家棚子、上下段莊等幾乎被焚燒殆盡,茅山一帶也籠罩在一片戰爭的恐怖之中,日軍的據點、公路兩邊早被夷為平地,一些昔日繁華的城鎮死了一汪死水,鄉野里百姓扶老攜幼舉家逃命。
35歲的許維新看到中華民族遭到日本侵略者蹂躪,勞苦百姓還倍受惡霸財主的迫害,心中充滿悲憤。他在磨盤和南鎮街一帶組織近300人槍的隊伍,活動在句容、金壇、溧陽、溧水四縣邊境,抗敵自衛。許維新威望頗高,不少人拜他為師,當時的門徒、學生不下于二千人。1938年4月23日,蔡巷據點4個日軍到白楊村追逐幼女企圖奸污,正好被許維新看到,他義憤填膺,帶著村里的群眾,當場打死3個日本兵。第二天,日本人來報復,制造了駭人聽聞的馬場慘案。
1938年4月28日,新四軍組建了400余人的先遣支隊,在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粟裕的率領下,從皖南巖寺出發,揭開了新四軍東進抗日的序幕。早在茅山抗日根據地建成之前,新四軍第1支隊司令員陳毅就以無產階級戰略家的眼光,派管文蔚的挺進縱隊過江控制江都的嘶馬、大橋、吳家橋。挺縱攻占揚中后,將江北、揚中、江南聯成一片,使新四軍有了北上的江心跳板和橋頭堡。在茅山根據地大體建立起來后,陳毅又派陶勇、葉飛分別率蘇皖支隊和挺縱過江,擴大了活動區域。
同年6月,新四軍挺進蘇南,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陳毅率領新四軍一支隊來到茅山,在乾元觀里設立了司令部和政治處,點燃了抗日的烽火。讓陳毅沒想到的是,新四軍初到茅山就交上了好運。先遣支隊一部在粟裕指揮下,在鎮句公路韋崗附近伏擊日軍運輸車,經過半個小時激戰,擊毀日軍汽車4輛,斃傷日軍土井少佐以下20余名,繳獲長短槍10余支及日鈔7000余元。陳毅接到韋崗戰斗的捷報后,當即賦詩一首表示祝賀:“彎弓射日到江南,終夜喧呼敵膽寒;鎮江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樓蘭。”
“韋崗戰斗”是新四軍挺進蘇南敵后的處女戰,這次戰斗雖然規模不大,但其意義卻不同一般。仿佛一個神話,鼓舞了許維新等茅山民眾的抗日斗志,新四軍的威信大增。陳毅對茅山這塊福地更加尊崇了,他找了很多有關茅山的地域資料,通讀研究道教文化,茅山的經戒、科儀、符箓、齋醮、煉養、金丹、醫藥讓他神奇,茅山的淳樸的民風與的厚重的歷史文化讓他入迷, “三茅真君”“陶弘景”“葛洪”等高道在山中執著的修煉更是讓他感慨良多。
夜晚的煤油燈下,陳司令員伏在忽明忽暗的光線里,通讀典籍,仿佛回到了理想中的桃花源,回到了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沒有戰爭,充滿和平的詩意年代……(未完待續)
作者單位:句容市道教協會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