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如山(五)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6-08-15 瀏覽次數:次
光陰回溯到20世紀初。
1902年,許維新出生在磨盤鄉許家棚子一戶清貧的農家。磨盤山離茅山不遠,山里人家都有著深厚的道教情懷,許母也不例外。有著道教信仰的許母,無論大事小事,都會來茅山抽簽問卦,仿佛供上一根信香,磕上一個禮頭,便寄存了一份希望,了卻她的心愿。茅山成了她為困苦的生活和精神的貧乏所尋找的避難所。
許維新自幼隨母親上茅山進香,已成慣例。茅山古鎮上有條叫南鎮街的石板路,呈東西向,長540米,寬4米左右,是朝山的必經之路,舊時,人們把這個古鎮稱做“南鎮街”。據《元豐九域志》載:“北宋設常寧鎮,以居常州至江寧間大道而得名。時有常寧街、北鎮街。明清置茅山鄉,民國沿之,以與境內北鎮相對應,改常寧為南鎮,后稱南鎮街。”因為南鎮街在茅山西麓,它東與金壇縣茅麓、西旸為鄰,南與磨盤鄉相連,西和茅西鄉交界,北與春城鄉相接,交通十分便利,街上一年到頭商賈云集,店鋪林立,尤其是香燭,家家鋪子里都有,當地人稱“香火街”。每年的香期廟會期間,四方信眾蜂擁而至,南鎮街的這條青石板路上,經常會出現許維新母子行色匆匆的身影。
上山久了,許維新和道士們混得很熟。茅山全真派高道惠心白(1879~1938年)特別喜歡這個長相清秀又機靈的孩子,一有時間就教他打拳練劍。惠道長年喻花甲卻十分講究,銀絲一般的白發在頭頂盤成發髻,寬大的道袍越發襯托出他盎然的仙氣,微微下陷的眼窩里,一雙深褐色的眼眸,無聲地訴說著歲月的滄桑。惠道長是習武之人,能打一手南拳,每天清晨練功都會將一把大石鎖玩得虎虎生風。盡管他和許維新年齡相差比較大,卻不妨礙彼此的“忘年交”。
幾歲的許維新就會揮拳弄棒了,他謹記惠道長的教誨,每天刻苦練習抓舉石鎖和跳躍本領。十四五歲,能縱身跳上一米多高的山頭,躍過兩三米寬的壕溝。他結實健壯的身體里,仿佛積蓄著無限的能量。“若想保國,須有孔武之力,忠勇之心,濟世之才。”這是惠道長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他告訴許維新習武只能強身健體,要想保家護國,還得用文化武裝思想。
惠心白自幼在乾元觀出家,是全真龍門派復字輩第二十代道士,他對道教儀范、齋醮音樂造詣極高,笙、簫、管、笛、琵琶、三弦六大件樣樣精湛,此外還精通醫術,愛好詩書。據說,惠道長擅長書法,能夠雙手同時開工寫對聯,每逢歲末年腳,他都要寫上一批對聯分送窮苦山民,遇到鄉間不平事,他會主動伸出援手,地方豪紳地痞深知他武功高超,為人正直,不敢輕視他。他經常給百姓治病,為頭疼腦熱的山民畫道符啊、念個咒、敕法水什么的,效果靈驗,當地的百姓都管叫他“活菩薩——辛三仙”。
惠道長生活非常儉樸,他時常勸道眾安分守己,愛教更要愛國。在惠道長的勸說下,許母將18歲的許維新過繼給白楊村塾師許云峰為義子,他在養父身邊讀了七八年書,又因長期受惠道長的影響,為人剛正,嫉惡如仇,在社會上以“幫會”的名義結交忠義好友。漸漸地,許維新手下聚集起一支有10多人的小隊伍,常在茅山一帶活動,干一些劫富濟貧的事。有人怕他,也有人喜歡他。許多為富不仁的人成了他的刀下鬼,國民黨的地方官員稱他“土匪”,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而受過他恩惠的老百姓則叫他“綠林好漢”。(未完待續)
作者單位:句容市道教協會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